《倒影》,150×120㎝,丙烯,画布,2012.11.11,赵丽华作品。
孤单
到哪儿都一样
你走到哪儿都是孤单的
如果你真的遇到你想遇到的人
你可能就
更孤单了
女人不能太聪明。诗歌也如此。当诗歌把一切都说完了,你会觉得那不是诗,那只是一种哲理。这首诗一定是指向某个特定的人,这个特定的人阅读之后,一定也不会把它当作一首诗。(解剖刀)
在评介林青霞诗歌的时候,赵丽华跟媒体说过:“所谓真僧只说家常话。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种大智慧。”这句话我当时看了印象特别深。但是一般的人你没有办法让他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女诗人安琪也曾经评价赵:“作为女性诗人,我特别感动于赵丽华诗中比比皆是的清澈,对世事的洞察加上席姆博尔卡式的智慧使赵丽华的诗几达化境……”这首《孤单》,既印证了赵丽华自己的诗歌观点,也印证了安琪对赵丽华诗歌的评价。(花未全开月未圆)
是很好的诗歌,去魅、自然、本真、生活化,是返回到诗歌根子上的诗歌;诗歌要去神性,去修饰,而达到最初质朴的天性,赵的诗歌就到达了这里,是一种简单、清澈、明了、干净、安宁、可靠的诗歌。(大地的羽毛)
这首诗读完就不忍放下了。(戴凌云)
……侠客的灵魂是自由漂泊的,所以赵丽华说:“到哪儿都一样 / 你走到哪儿都是孤单的 / 如果你真的遇到你想遇到的人 / 你可能就/更孤单了”。(莱耳)
就那么几句,道明了所有复杂的真相。读习惯了隐晦曲折的诗,再读丽华诗,最大的感受便是:干脆痛快。(柳营)
很长的时间,最爱听的就是刘若英的那首《一辈子的孤单》。现在爱上了赵丽华的这首《孤单》,那感觉是你觉得心头有一块东西横亘在那儿,一点一点地剥离撕烈然后生出尖锐的疼痛,弥漫开来。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息声响,哪怕是静默的空气,就有那么强大的杀伤力,致你于万劫不复之深渊中。(周西妍)
……丽华写出了真正的孤单。(子牙河西)
赵丽华在我心中的份额既是良师益友,又是梦中情人,良师益友愈久弥坚;梦中情人也就是有心无胆的想想而已。她的文字和她的为人都很干净、自如、平实,美的让人不忍离去,洗不洗都很干净,娶不娶都很幸福……她不留下文字确是亏待了这个世界,谁能娶到她善待她,又便宜了这个男人……(陈松涛)
卖毛线的女人
卖毛线的女人
有些固执
我在她那儿织了一条毛裙
我想早一点拿到
她坚持要按“号”来
她有个六七岁的女儿
比她还固执
当着人的面撒泼、大哭
长的也丑
看来她习惯用这种方法
向她妈妈要东西
总有那种用撒泼、大哭的办法和家长要东西的孩子。也有用撒泼、大哭的办法和男人要东西的女人。赵丽华在这里只叙述,只呈现,无褒贬。一个固执的妈妈,一个固执的女儿,寥寥数笔,呼之欲出。(低飞的云朵)
敏锐的观察,冷静的叙述,用诗歌找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并时时被忽略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晓敏)
固执基本上是人的一种恶习,虽然少数智者的固执是可贵的,但智者毕竟太少。……世人的固执多半都来源于对于规则和常识的逾越,包括待人处事等。这种守卫于对自己有利的处境而对规则进行破坏,通常也总会受到一些劝告。
所谓性格即命运,多数人的命运受性格影响大。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失败者多因他有很多性格行为上的缺点,而成功者的优点相对较多。人之所固所执者,有限于修养和经验认识的,有愚见太深接纳不了别人意见的。
这首诗写了一对固执的母女,母亲看起来很固执,头脑不会转弯,不知如何和这个世界妥协和相处。而女儿也不曾受过太多的呵护教育,只学会了简单的满足自己诉求的粗暴方式,读起来对这对母女不由心生怜悯。而她俩的“固执”多半不是来自于个性的封闭,而是艰难生活处境的压制。那强大的难以推开的门,其实不是她们的心灵,而是她们生活背后冷冷的门。(魏克)
诗人,用独特的视觉看世界,用独特的感觉触世界,用独特的语言描述世界,谓真诗人也。用僵化的格式去填词的,诗匠也。(pulaifu )
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些网民对赵丽华的污言恶语,简直无法入目……我开始认真通读赵丽华……透过纷繁芜杂的荆棘迷雾,我的心渐渐被喜悦和快慰充满……品读丽华的诗,是一种享受,就像和一个童稚纯净的心灵在对话,没有造作,坦坦荡荡,毫无设防。她的诗作明白晓畅,看似随意,随口而出,细细品咋却有深刻的哲理蕴于其中,给人一种繁华落尽见真醇的感觉,大俗即大雅。像漫溢的湖水,清沏透明,汩汩涌出,那么自然,那么率性,没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是无法流出那么甘冽的清泉的。(赵玉洁)
读梨花诗,感受到一种极有力量的漂移。读它的同时,似乎连牙齿都在操劳,一字一句,是有力道的。无疑,她不是晓风残月的。但也不是纯然的大江东去。她只是用诗的语言,把世界的纹理勾勒的更清晰明了。她以诗的载体在现实中穿梭。现实,不是诗。但她的诗,却映透了世界。(苏芩)
紧
喜欢的紧
紧紧的喜欢
一阵紧似一阵
这么紧啊
紧锣密鼓
紧紧张张的
紧凑
紧密
紧着点
有些紧
太紧了
紧死你
最后一句
是杀人犯小M
在用带子
勒他老婆的
脖子时
咬牙切齿地说的
汉语言本身的丰富内涵以及它的歧义与多解是适宜于诗的。把一个字写透、用好、用鲜活是我要追求的。安琪说:“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说明她着迷于一个词在诗中的大用,而我想把实验具体到单字,我选择了这个“紧”字。这里面或许包含一个偷情故事,诗歌的故事性是不必要像小说家那样虚掷笔墨去构架一个长篇的……这个性爱里程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热度高而灰烬冷,在杀人犯小M用带子勒他老婆的脖子时,这个“紧”字被用到近乎残酷的快感极致。(赵丽华)
这首诗玩了一点语言机巧,前一段用戏谑的口吻故意制造歧义有意对读者进行误导,只有读完结尾,才不由得会心一笑:原来如此。……深层想想,很多事件不也是如此吗?它们被遮蔽甚至被有意误导着,一般人很难洞悉真相,抵达真相的路途迷雾重重,因此不为各方制造的歧义所惑,是很困难的。而我们在很多事件上的慎言,多来自于对事件真相的辨识和琢磨。(魏克)
我在不止一个刊物上看到了这首诗歌,说明编辑的眼光基本是相似的。口语,幽默,味道好极了。“喜欢的紧”。微言大义?不需要了吧!这种语言的快感,的确是散文(相对于诗的西式分法)所难以具有的;而且你作为散文,它也没有杂志发表呀?当然这不是成为诗的理由。我仍然把这样的诗作为赵丽华姿态相对前倾的探索之作来看。原因仍然是:真正的诗人宁可失败,也不在既有的轨道上重复和平庸下去。这是一种职业本能、职业操守,外行理解不了的。(李以亮)
如果没有第二段,剩下的就是一个女人在高潮中喊叫和呻吟。是不是称其为诗,就很值得怀疑。然而第二段出现了,“诗意”的高潮也来了。反差巨大,是为戏谑。(杨梅)
语言层面的弄巧占据关键位置。精神上是沿袭传统的(反转手法是核心技巧)。以语言的惯性前进(貌似轻佻的、故意迎合的惯性前进)与突转造成耸怖的效果。(人神共弃)
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欧洲的一个杀人犯,最喜欢用红色丝巾勒住女人,在双方高潮时让女人死去。网络成瘾性,是不是也属于一种紧张自虐的快感?所谓事业心等等,恐怕广义上也是这类。我们大概永远弄不清楚我们自己。你这首诗,够一篇论文的。(吴宏)
《紧》这首诗,第一节“喜欢的紧/紧紧的喜欢/一阵紧似一阵/这么紧啊/紧锣密鼓/紧紧张张的/紧凑/紧密/有些紧/太紧了/紧死你”,粗看就像小学生用“紧”字在造词造句,但如果加上了时间因素,加上后一节出现的人物小M和他老婆,这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小M夫妻俩从开始的“喜欢的紧”,一步一步走到了“紧死你”的兵刃相见,其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呢?回想当初,不能不让人感到世事无常啊!一部好的文字作品正是在如此冷峻的叙述中让人倍感沧桑。(乐思蜀)
我在想,让赵丽华的诗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说法,或许不那么正确。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给读者一个很小的想象空间呢?很小,不是不能动弹,不是不可想象。很小,会逼迫我们不能懒惰和沿袭习惯。赵丽华的一个“紧”,多么小的一个动词,空间感很小。但它的鲜活,以及向内张力的生动,那么的永无止境。由此,一个很大的诗的迷人空间,由小而生出。……从“喜欢的紧/紧紧的喜欢”一切入,性爱的力气、节奏、速度,快感直刺你的羞涩与经验。一次性爱的过程,由开始到结束,在中间切换为杀人犯小M勒他老婆的脖子。勒脖子的现场感,又在暗示我们,这是一场、或是一生爱情的终止,真像是要人命一样。一个“紧”的时间绵延,空间移置,巧妙而又意外。这一个“紧”,是爱情的两极,确实都“紧”,是最“紧”的时刻……
赵丽华的爱情诗,就是这样从身体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从被忽略了的一个比喻,到另一个被忽略的比喻。从一个她认准了的词,到另一个只有她才这样运用的词——由小到小,小的毫不迟疑,小的看似重复,小的就是你平常想的和做的。所以,她的诗不一样,不一样的亲切又残酷。(张立勤)
口语诗的叙述之妙!可以给口语诗抱有成见者来上一记响亮的耳光!(伊沙)
诗人赵丽华仿佛是为诗而生。她是诗歌的忠实而勇敢的信徒!她是诗海的弄潮儿!今天的诗歌面临着悲哀而尴尬的处境,赵丽华能够承受着多方面的舆论压力,依然坚守在诗歌的阵地,勇敢而又执着的捍卫着诗歌的领地,并大胆探索尝试,希望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换来诗歌的新面貌,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她不仅开拓了自己,她也开拓了诗歌。(白胜文)
看天气预报有感
干旱的地方总在干旱
下雨的地方总在下雨
饥饿的人皮包骨
吃饱的人在减肥
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我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我看天气预报也有过赵丽华这样的感慨,有的地方总在干旱,有的地方总在下雨,中和中和不可以吗?饥饿的人皮包骨,吃饱的人在减肥,平均平均不可以吗?不可以。诗人没办法。上帝也没办法。(梦里秦川)
没办法。真的没办法。你有办法吗?(西西)
一个真正的诗人在面对世界时应该是天真和好奇的,在我们相处的两天时间里,赵丽华充分表现出了诗人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对当地的食物、植物、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她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打破沙锅问到底,同行的多多老师开玩笑说,赵丽华提起问题来就像个市委书记。但有时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孩子……赵丽华是一个有争议的公众人物,我不管孰是孰非,只说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我见到的赵丽华美丽、优雅、智慧、亲切。一路同行,常能见她问候诗友,提的东西重不重,累不累。那种女性的细致和柔美,不仅呈现在她的诗文里,也无时不呈现在她的一举一动里。我相信这才是真实的赵丽华,一个最好的赵丽华。 (衣米一)
我的博客贴我自己的作品很少,但转贴了很多赵丽华作品。她的专栏文章《知道美国害怕,但还没有见过这么害怕的》《还有风,穿过深草而来》《安静的额尔古纳》等等,她的诗歌《爱情》《海伦》《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等等,写出这样作品的女人被集体强暴,我眼睁睁看着不出手,是不可能的!我的几个同事最初也是反对赵丽华的。我们还为她在饭桌上吵架。后来他们看多了她的作品(我也打印了赵老师作品给他们看),都已经成了赵丽华铁杆粉丝了。他们有时候笑话我是不是爱上了赵丽华?我说当然!她的作品反映出来的这个女人,脆弱而又坚强,细腻而又敏感,内敛而又绝望,通达而又幽默,性情而又有趣,智慧而又平和,感性而又温柔……她真的很生动,她的作品里有个活生生的她!这样的女人,我没有办法不去爱她。哪怕我至今没有见到过她!她有新作贴我都跟着兴奋。我觉得我在跟她同呼吸、共命运!如果说这是“爱”,那么这个“爱”已经不可自拔了!但我明白,我的喜欢和“爱”是一个读者对给过他优秀作品的作家的喜欢,跟世俗的那个“爱”还有区别。(一脚天堂)
诗歌在赵丽华的“梨花体”被恶搞事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诗歌竟然有了比情歌更集中的关注度,这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是诗歌界的幸事,文学界的幸事,也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虽然说是恶搞,但也终于在所有主流文化中扬眉吐气一回。所以诗人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次机会,给大伙讲讲诗歌,为几十年的压抑而震呼一回。(龙亦涅槃)
红提
我原来买红提
买过60元一斤的
还都是蔫蔫的
那时候我想
什么时候我能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啊
今天在新华路和花园楼的街口
我又遇到卖提子的
真的2元一斤
而且很新鲜
我买了5斤回家
一路上我都在想:
我总算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了
我所谓的“废话诗”。“废话式”的题材,“废话式”的处理方式。我以为还比较成功。但可能恰好源于诗人自己的迷惘。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切身体会之后,有些感想总是悬置而说不真切的。……我认为,这些诗歌中,在旨趣上真正能代表我所欣赏的“废话诗”的,应该是《红提》《中华大街》《消失在想象里》《新侠客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红提》。它像一个导游,指示了我景象,并且让我注意到了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却不告诉我答案,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人神共弃)
这个就是比较正宗的所谓废话诗了,如果说前面两个多少还玩了点小技巧,那么这个就百分百是废话了……这不是探讨有什么涵义的问题,而就是应该彻底批臭。这是诗歌,那发廊里的每一个婊子都比赵丽华更有资格当什么国家级诗人,因为她们的语言至少比这婆娘生动多了……(南鸽子)
多么舒服的诗歌啊……那些乱七八糟的讨论有意义吗?口感。我特别想到这个词,口感好,我不仅仅在说红提,我还在说这首诗。诗难道没有口感吗?(田菲菲)
我实在想象不到一斤可以酿作红酒的红提,能让梨花教主有这么的反复和感慨,我是个对任何文学载体都要仔细研究琢磨的一个灰常灰常固执的人,但我实在想不出这首诗歌它的意义之所在,但我又是对华丽丽姐非常迷信的一个灰常灰常固执的人,此诗我又端详了N遍,最好我只好叹口气对自己说,不怪华丽丽姐,不怪2块甚至60块的红提,怪我的领悟能力还没有到一定的境界。(楸立)
让一首诗朴素,说起来很简单,但写起来是很难的。我们往往写着写着,就抑制不住地高蹈或高深起来。打破这种写作惯性非常困难,需要扔掉很多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是你几十年学习、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曾经反复说真僧只说家常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喜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我口我心、拙朴憨直。不喜欢故做高深、玩弄玄虚、显摆技巧、概念先行、陈词滥调、浮华造作、虚饰矫柔……清代张问陶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当代一刀啸风也说“日常蕴有大美,含有真诗。”我喜欢自在自然、质朴由衷、超脱豁达,孩童般干净、稚拙的心境。我不喜欢陈腐、八股、教条、保守、拘泥的写作姿态。我认为好的诗歌就是要不拘泥、不造作、不牵强、不说教、不高蹈、不无病呻吟、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故做清高也不故做下流。就是要在平俗的、被大家惯性的眼睛和感官忽略的事物中找出它所蕴涵的诗性。我的观念在这里,虽然我未必达到。(赵丽华)
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自然,因为它写出了一种情绪,还因为它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感觉自己也可以写诗,也可以成为诗人。在这个意义上,赵丽华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田志友)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赵丽华占到一点小便宜就沾沾自喜。但我为什么感同身受于她的沾沾自喜并且还特别喜欢她呢?(陈彤)
我认为那些想从别人的诗中抒发自己感情的人都特傻。当然,没有从别人的诗中抒发出自己感情从而感到失落的人就更傻了。我这人就不爱抒情,也没什么情可抒,所以就特喜欢赵丽华的诗。但是我无法说服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觉得诗歌就是调情的工具,诗人是挑逗方,读者是被挑逗方,双方这么一来一往的,暧昧就上来了。这是公众对诗歌的默认,几乎不可逆转,所以我们的诗歌才越写越肉麻。(改变人们的思维惯性何其难哉!就像开始跟他们说地球是圆的、人是由猿猴变来的时候一样,费多大劲啊!)赵丽华的那几首诗当然算不上好诗,但至少开了个好头。那些一向为人们所称道的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也没看出就一定比“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要好。我喜欢拿梨花体来恶搞,是因为我觉得好诗或者过得去的诗,是应该具备恶搞的功能的。(阿龙)
时机成熟,可以试一次
我要这样
持续地
专注地
不眨眼地
意味深长地
或者傻乎乎地
色迷迷地
盯你三分钟
如果你仍然一副
若无其事状
我的脸就会
首先红起来
有点色迷迷……一对男女的战争中,谁是那个首先败下阵来的人呢?一定是那个脸皮相对比较薄以及爱得相对比较深的人。看来赵丽华说的就是这一点。(赫芬)
脸皮厚,吃个够。(周涛)
任何一个标题都压不住这首诗歌。尤其最后一句,什么能压住色迷迷的眼神,也只有假装傻呼呼一种姿势那可以压住,压住脸红,压住狐狸精的诱惑,勾引是一定的,在这首诗歌里,我只读出干净的欲望对欲望的勾引,也可能是艳遇,只是桃花不在纷纷。(邢艺)
矜持的女人所泄露出来的色情比放荡女人泄露出来的色情更具有诱惑力。(西西)
无爱,彼此,就是彼此的天涯;有爱,彼此,就是彼此的彼岸!男女之间,何须彼此较量彼此较劲?(于卓)
多年以来,我一直非常喜欢赵丽华的诗歌,她的诗歌,是一种明显的反传统,也反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后现代),这是一种与传统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诗歌手艺。有一种独特的散淡、自由、轻松和从容……她的诗歌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灵巧和弹性。如果说伊沙的诗歌是为现代诗贴上了“口语”的标签,那么赵丽华的诗歌则是为“口语诗”装上了弹簧,使它具有了一种无形的弹性的张力。她的诗歌语言相当的内敛、克制和干净,剔除了当下“流行诗歌”中语言的污杂、混浊和繁复,她在诗歌写作中寻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属于赵丽华自己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也为现代诗歌的流向和嬗变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直以来,我始终对诗歌保持着克制和谨慎。我认为一首好诗,它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风姿绰约、暗香盈袖而又傲然独立。一首好诗,它至少应该具有力度,也就是说,它应该能够让人读后为之一“震”。这肯定需要它对我们已经麻木的事物有所发现和指出,对我们的日常存在有所照亮。(邓诗鸿)
一个农民的浪漫生活
夜静更深
大家都睡了
他一个人来到野外
坐在田埂上
燃一锅烟袋
闻一些植物的青涩味道
听听草虫的鸣叫
间或仰望一会儿星空
两袋烟之后起身站起
把那些盖大棚菜的塑料膜
用棍捅破
把地里所有的
站着的
躺着的
靠在路边的
所有秸杆
都一一点燃
然后在遍地火光中回家
有人问这样的诗是诗吗?我不知道。也曾有人问法国诗人瓦雷里:什么是诗?瓦雷里说:“这就好比有人问我:什么是时间?我只能看看手表,告诉你现在是几点钟。”我想说,我分行了,自然是诗。李黑老师说诗学与神秘学有瓜葛,他说这首诗既属于诗学范畴,又属于神秘学的范畴。我不懂诗学,也不懂神秘学。我只是想写出我认为的一个农民的浪漫,如果我是一个农民,我一定会有这样的浪漫。尽管捅人家大棚菜的塑料膜,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可有时候,道德就是浪漫的反面……(赵丽华)
捅大棚菜的塑料膜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跟那些在超市货架捏饼干和方便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单纯是解压,里面有一种刺激,有违规的快感……其实这样的诗歌才应该受批判,赵丽华你要把同学们带到哪里去?如果都去捅塑料膜,菜农兄弟们的生活何以为继啊!(田飞)
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一篇乡土小说,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微妙心理:内心里的破坏欲。人的内心里住着天使和魔鬼,天使来自我们社会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约束,魔鬼来自本能冲动。在社会准则下,我们遵循着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观念和秩序,并钳制了本能冲动,压制了一些内心的烦恼不愉快,而这些通常是以隐忍收场。因此,有时我们想在无人处呐喊,或想砸点东西搞点破坏,为情绪也为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找一个宣泄的口子。搞了一场破坏的农民心满意足地在遍地火光中回了家,内心肯定有说不出的舒坦。(魏克)
这更像现在流行的“微小说”。很棒的那种。(杨梅)
我由衷地喜欢这首诗,或者说喜欢上了这首诗中的意境和那个近乎幼稚的天真农民。深夜、田埂、烟袋、大棚、大棚菜、塑料膜、秸秆、火光等物象的存在,加上一个喜欢在深夜漫游的农民,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魔幻感。这时候的主人公——这个夜不归宿的农民,他已经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他或者我们,而是一个天真得近乎婴儿的人,不知道好,也不知道坏,只是出于好玩,只是出于浪漫——当然,或许也有那么一点点坏意——便在叼了烟袋、闻了植物、听了虫鸣后,捅破塑料膜、点燃秸秆,然后在火光中回家。这个喜欢夜游的人,你怎么定位他都行,但千万不要把他放在你的世界里。他有他自己的世界,就像诗人有诗人的世界一样。(斯蒙)
我觉得这个农民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康立)
……是的,我就这个观点。赵丽华事件本身就蕴含于汉语诗写的诸多可能性之中。对于新诗的发展,我一直是持乐观态度。真正的春天永远在诗人的心里,我非常能够接受如今诗歌的冷请,它比不得所谓的80年代的“辉煌”,那会写诗极有可能得到一张社会生活最体面的“入场券”,世俗回报极为丰盛,而今靠写诗绝对没这个门,以我们贵州话来说,在今天写诗是“搞不到事的”。正因为爱写不写,没谁诱逼你,所以诗歌就变得更纯粹了,诗歌更像诗歌,它回归了它的本色。诗歌的纯粹,自然使得一些诗写者们也变得纯粹起来,他们一直忠实于心灵的宙斯,在自由地书写和探索着汉语诗歌的种种可能性。赵丽华就是其中之一。(钟硕)
《致诗友赵丽华》:芳名遍入野人家,任彼闲谈一盏茶。或曰满园春尽也,伤心未必只梨花。(空林子)
黑云压城
如果很多乌云一起来
压住你
那么它们就不单纯
是携带雨水了
可能是很多恶意
诋毁
石头或火药
不过没关系
时间久了
它们会悬到无趣
它们会一一散去
那些恶搞者,那些骂人者,像乌云一样,能长期遮住天空吗?(梦里秦川)
是的,没关系,久了,它们会无趣,一一散去。百辩不如一默,久了,它们自然就会散去。该沉下来的,终究还会落地有声。(柳营)
携带恶意的黑云汹汹而来,似乎要摧毁什么,但事实上它很难摧毁什么。这如同一个人的嫉妒,嫉妒者内心充满恨意和戾气,恨不得在内心里杀死所妒者一万遍,但事实上对所妒者影响甚微……导致阴云压境的,通常是自己浅短的视线,低矮的境界。要是站得更高就不会被遮蔽,就会发现那汹汹黑云无非是一场浮云而已。且看一首古诗:《敦煌曲子•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又有云:是船动?是山动?曰:是心动!诸多阴云和恶意只动摇侵扰心动者,若我自岿然不动,内心强大,则阴云自散。(魏克)
9月中旬我外出旅游,没有上网,回来一看铺天盖地“恶搞”赵丽华老师的帖子,各大网站、博客、论坛、QQ人声鼎沸……这两天我在网上找了能找到的她的所有诗歌。复制、打印、阅读。在阅读赵丽华的诗歌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少有的自由自在,逍遥随意,淡定从容,真实坦诚。她的文字呈现出一种自由、舒爽、自然、轻盈、率性、灵巧、妩媚、欢愉、真实的状态。她的诗歌和整体呈现出的氛围是自然而然的轻松和轻盈。如水,轻轻微波,顺流而下,自成体系,不争辩,不做作,不高深,不虚伪,是怎样就是怎么样,“我”想到这些就写出这些,取材可以是日常小景,随心所感,生活片段,诗人通过这些生活场景娓娓道来,从容下笔,大量留白,让诗歌的韵味由读者自己去慢慢揣摩和摩挲。我想,这是诗歌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返朴归真,归根结底,我把这些称之为“本真”。(羽苇)
对于受害者赵丽华,在表示声援的同时,也希望她不要因遭一时的恶搞而放弃自己写作上风格的探索。毕竟人们认识一个作家的成色,最后还是要靠作品,所以一切的烦恼都是暂时的,这正如同她在几年前一首题为《黑云压城》的诗里所写的——“如果很多乌云一起来/压住你/那么它们就不单纯/是携带雨水了/可能是很多恶意/诋毁/石头或火药/不过没关系/时间久了/它们会悬到无趣/它们会一一散去”。诗人赵丽华,坚持住!不止为了诗歌,也为了一个社会精神空气的健康。(徐江)
大雪封山
大雪封山
鸟类要刨开半尺厚的雪
才能够找到吃的
白茫茫一望无际的大地
只有这时候是干净的
一个肩扛猎枪的猎人
向人迹罕至的地方走
他多么幸福
那里一点城市也没有
那里一点废话也没有
他呼吸到的空气
他踩出来的鞋印
都不是别人的
多么干净。(缪城)
城市在这里成了物欲、肮脏和重压的代名词。大雪给了诗人以畅想别一世界的机会。“那里一点城市也没有/那里一点废话也没有/他呼吸到的空气/他踩出来的鞋印/都不是别人的”。自由与洁净,没有比拥有这些更珍贵的了。(燕亢生)
很多人有个怪癖,感觉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或看不透的东西是好的。于是乎怪诞晦涩的作品越来越多,充斥诗坛,渐渐远离了主流,甚至到了从高考中退场的可悲下场……忽悠老祖认为,赵丽华诗歌是口语诗的代表之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时效现场性,越是逼近时效现场,越能体现艺术魅力。这里给大家选三首《馒头》《朵拉•玛尔》《大雪封山》。(忽悠老祖)
猎人在如此大地上猎取到的,其实是纯净无扰之境。有时,我们要去做点什么,但做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收获的也是另一种东西。大雪封山的所在多么寂静,白茫茫的大地多么干净。这个广阔的所在,唯一的一个猎人甚至都不能被人看到,这情景多么安宁、多么恬静!(魏克)
……尾句哲思出来了,丽华的诗妙,也在于此,散碎出,整饬收……文字确实是丽华的利器,她确实是可以驾轻就熟剖这儿切那儿的。(子牙河西)
赵丽华之被恶搞,不但没达成始作俑者之卑劣目的,恰恰相反,反起到了推介赵丽华的作用。……赵丽华说要 “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宁可走偏或者走到岔路上去也决不再重复陈腐和八股的旧路……”现实生活中的赵丽华,是个真正溶入生活而又把生活诗意化的人。历来有许多大家(包知毕加索在内)无不是在向儿童学习,他们的思维更接近于艺术的本真。……现代人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创新,一种个性张扬,一种打破常规。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也是不入正流的人,但他们也多是作出很大成绩和贡献的人,他们被称做了真正的诗人……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珠玉之作,如很能体现其风格的《汽车眼里的路》《大雪封山》《华夏里3栋》《想着我的爱人》《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图书馆》《流言》《街道》等,有些即使称不上上乘之作,但也饶可玩味,很有后现代主义和荒诞派的意味,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比时下一些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诗歌不知强上几百倍。(伊虫)
肮脏、嘈杂的世界已无净土。要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也只能等到大雪封山之后。(鬼的影子)
赵丽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毫无嘈杂的、纯美而洁净的世界……有如童话。(康菲)
丽华姐是我身边的女人中唯一一个对民生、政治、各类社会大命题感兴趣的。这点与我这种只热衷一日三餐、风花雪月的人很不一样。她是我朋友中和我最不一样的那位。可是,她的真诚与善良却像暗夜里的灯火,给我的生活带来暖意。(杨菁)
我爱听火车的鸣笛声
我爱听火车的鸣笛声
从很远的地方,从半夜传过来
但我想住在铁道边的人们
怕是烦都烦死了
这样的噪音,还带有震动
总是有闲的人在抒情
总是那些无闲的人
在没有选择的生活面前
默默忍受着贫病、羞辱
颠沛流离的命运
关注底层生活,关注那些艰难生存的人的命运。也直接批评了诗人们的伪抒情,把他们称为有闲的人,与生活贫困无依的底层的无闲的人相对应起来。赵老师最具悲悯情怀的一首诗歌。(吸入重金属)
终于有人站出来为铁道边生活的人们说句掏心挖肺的公道话。很久以前,还是小破孩的我就曾经住过这两条黑轨旁边,对于夜晚笛鸣的新鲜感过后,就是忍无可忍的不胜其烦。的确,总是有闲之人与无闲之人的差别。有闲之人怕是只是曾经、或许从未在每个深夜伴随长长的笛鸣声入睡。无闲之人的辛酸、隐忍又岂是吃饱喝足之人所能体会的?(vvspy)
很多情景在我们是诗意想象,在别人却是一种现实折磨。对于这个世界的现实,人们就像站在两个层级上的人,在各自的现实中互相张望,彼此难以洞悉对方的心灵和生活秘密。(魏克)
与赵丽华的感觉相近,我爱听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感的振动声。为此,我愿意在火车上少睡觉,注意倾听这种声响。这是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声音,沉闷、坚定、有力,仿佛钢铁的野兽在奔跑,每一步都让我震撼。但是让我永久性住在铁路旁,整天听这种声音,则是我不愿意的。另外还有一点,我很不明白(请宽恕我的无知),火车出入于城区时,为什么总是要鸣笛?尤其是深夜,人们都已经熟睡,火车发出尖利刺耳的笛声,难道就不怕吵醒铁路旁居住的人们?以上是题外话,与此诗无关,借题说一下。(大解)
依然是拉家常似的叙述。到结尾陡然把诗提起来。在漫不经心和信手拈来中说出真理。(赫芬)
第一次听到“赵丽华”这个名字,是源于去年网络上的一次恶搞。我当时就迷惑了,一个诗人的诗歌有他们说的那么烂吗?……当我看到“本少爷”的博客时候,我突然被里面的那些诗篇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再回头看“赵丽华”的诗歌,这时候的我好象豁然开朗,诗歌原来可以这样写,诗歌的确可以这样写!随性的文字,生活中的任何物,都可以而且更能融会诗歌。这样的诗歌融入了生活更具有生活的底蕴,是内心世界和外世界有机的结合。也许有人还会说:这是诗歌吗?一点美感都没有!那么我现在想问那些人:为什么一样的菜料和调料放在一起,有人能把自己炒出“一级厨师”,而也有人炒的自己也下咽不了呢?这和诗人写诗歌是一样的道理。我现在对赵丽华的诗歌的认识是“四两拨千斤”,她的诗中暗藏着一种精致的和细微的智慧。当然对现代诗歌没怎么接触的人,比如说先前的我是很难体会到的。(黄新星)
和赵丽华的诗初相识,猛然拉近了我和诗歌的距离……有了跟诗歌温存抚摸的冲动。记得2006年赵丽华姐姐在其诗歌事件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如果把我个人的屈辱忽略不计的话,对现代诗歌由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是一个契机。”此话怦然闪入我心……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诗歌,而且是她那样风格的诗歌。有幸的是,赵丽华姐姐像一座诗歌的宝库,我走进去便不肯走出来,那里有的是合我心意的诗歌供我欣赏,供我流连忘返。这心情,不是一般的幸福。(庞二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