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赵丽华丙烯画作品:《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无细胞生物系列之八》。200×90cm。2012年6月。)
生活的大幕
生活的大幕徐徐落下
曲终人散
我肯定是最后一位从观众席中站起来的人
我起身离去
最后看一眼生活
——这被层层包裹的甘蓝
发现它每一层都是一样的
只是越往里剥越干净,越空
有的人的生活越往里越干净、越空;有的人的生活越往里越黑、越绝望;有的人的生活越往里越窄,并终于遇到了悬崖;有的人的生活其实不是一层一层递进的,而是板结的,无法穿越;有的人的生活在某个层面戛然而止……越干净越空的那种生活境界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大境界,非有强大的内心、良好的修为和大智慧不能抵达。(魏克)
这首诗的水平同上首。我甚至有种将它列入差诗的冲动。但很多挺赵丽华的人都是拿这些诗歌来说事的,而且也确实不算差诗。姑且算入好诗吧。(人神共弃)
真的一是首令人震撼的好诗。对于内心图景,每个诗人都不会放过。但如果仅仅是关注内心图景,并试图开掘各个发力点,那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抑郁或者自恋的个我之中。本诗发力点极好,在第一节就高调亮相——这一点,很多诗是很难做到的,并且也是极力回避的。因为亮相太早,会造成失声。作者之所以敢于飞快打出第一手牌,是因为她还有另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牌要打。那就是对生活的定义。这里也有个起承转合的技巧,因为不是最后一个观众,就没有解读生活的权力。……本诗除了第三行有主观描述之外,基本为白描。文字朴素、日常,在场感很强。也正因为如此,造成没有概念先行的假象,使读者不自觉陷入到作者所设置的陷阱当中,并引发了灵魂上的共鸣。这是作者的狡猾之处。(探头)
最后一个从观众席站起来的人比那些过早离场的人对生活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赵老师眼里的生活是甘蓝,每一层都一样,但是越是里面的越干净,越空。这是赵老师对生活的细节的敏感感受。不知为什么最后两句我总想到那些无知的、干净的小女孩,慢慢会变成阅历丰富的复杂的成年女人。无所谓这样的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吸入重金属)
如果以个人的喜好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尹丽川的感性写作,那种空前绝后的开放,对性的露骨描述,使每首作品都如石雕般冷峻,尖锐,勃发生命的律动。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会消耗元气,尹丽川最近的作品很少,几乎也都是失败的作品,可能也是赵丽华不愿为之的原因之一吧?强调日常的今天,强调肉身(生命)在场的先锋意识,赵丽华同样具备,但赵丽华有所收敛。正如她自己所言:性泛滥只会迷失,只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姿态。克制有理,泛滥有失。也许冷静地看待诗歌,看待写作才是自恋的根本。……这个世界谁没有敌人呢?特别是象赵丽华这样自恋的诗人。“生活的大幕徐徐落下/曲终人散/我肯定是最后一位从观众席中站起来的人……”赵丽华究竟是不是最后一个站起来的人,我表示怀疑,但是拥有这样的勇气就已经足够,因为她已经知道,生活“越往里剥越干净,越空”。(丑石)
从微博上我得以近距离的了解到“梨花教主”:集幽默、睿智、正义、良知于一身的知识女性,她是一个公民。她更像一位民主斗士——关注民生、关注时事、嫉恶如仇。她已然成为一位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如果没有上微博关注“梨花教主”的朋友们完全可从“梨花体”诗中读懂赵丽华,读懂她的婉美和她的知性,读懂她的良苦用心。(邝飚)
昨天晚上我看到月亮
昨天晚上我看到月亮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
秘密从内部将它拨亮
没有秘密的事物注定是暗淡的
是的,“没有秘密的事物注定是暗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以秘密为灯芯。诗人是对秘密有着更多热情的人,这一点,诗人也像儿童。(李以亮)
一个饱含着秘密爱恋的女人是可爱的。她有秘密,但是她不说,但是秘密让她的脸上焕发出爱恋的光芒。很像月亮的光芒。很多美好情感,一旦说出来,就会被世俗熏染,就会变轻变淡变味道。暗藏致死,是对秘密感情的最大尊重。(吸入重金属)
多么美妙的诗!(施施然)
精练的叙述,却充满无限的想象。(我来了我爱过)
秘密从内部将它拨亮!(阿睦瓦)
秘密拨亮月亮。秘密也点亮人生。(刘平龙)
心情像孩童一般,美。(贾羽)
借用丑石的话,“这也是一首两行诗”。《昨天晚上我看到月亮》: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没有秘密的事物注定是暗淡的”(乌木)
月亮已经亮了千万年,为什么突然昨天晚上才看到它的亮?是月亮隐藏了太多秘密而将月亮拨亮,还是诗人心内的秘密将它拨亮?(燕亢生)
月亮本身不发光,还是黯淡的。要揭开月亮的秘密还得靠嫦娥四号。(更新)
秘密和神秘偶尔混淆。(邢艺)
说到秘密,很多人内心都会产生共鸣。没有秘密的人是没有的。而我们也习惯于把我们没看到的事物的那一面看做是一种秘密,秘密让人或事物变得丰厚立体。事物要是没有秘密就会变得平面,秘密是一件事物内部的汁液和灯火,使得事物因此更真实、凸显。秘密还是一种丰厚的记忆,记忆单薄者眼光也是暗淡无神的。当一个人有了丰厚的记忆,它的面孔也会因秘密的鼓胀而发着光芒。(魏克)
……还是这么说吧,至少在我的阅读所及,赵诗完全取下了各种僵硬的面具和铠甲,呈现出自然面目,显得细致,清逸,纤柔,敏感,像一缕缕微风,或冷或热,吹过面庞和内心,有一种暗中的抚摸和拨弄感,但却抓不住什么。照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引自赵丽华《我要说的话》)她的诗,因此读起来亲切自然,没有必要过多解释,但却要用心去体会。想想那些“恶搞”者,还能说些什么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更多的人跟着把蜘蛛放进自己的嘴巴,那是愚蠢的。被毒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还想指出,对于诗歌自身,赵的这种主张和她在这种主张下的写作实践,确实构成了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瓦解。这就把那些传统价值的看护者(有人戏称之为诗歌的“保皇派”、“前朝遗民”等)逼到了一种困境:要么自动缴械;要么奋力反击,以图自保。事实表明,他们选择了后者。尽管他们对赵诗了解甚少,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当然不愿意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这点审美经验就这样彻底失效。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教授们、甚至像洛夫这样自认为独得诗歌真传的前诗人也加入到围剿赵的行列的原因。(石城)
热水瓶
一个打开盖的热水瓶
它的热一点点跑出来
它的热一点点跑出来
它的热一点点散尽
直到和空气的温度一模一样了
悲伤和幸福是爱情中常说常新的套路,但终归是爱情。一个人如果活着而没有爱情,这个人将与死人无异。我在赵丽华的诗中发现一首似乎不被人注意的打开瓶盖的《热水瓶》,这首可能不是爱情诗,但如果比做一个正在失去爱的人有何妨?“它的热一点点散尽∕直到和空气的温度一模一样了”,诗人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个过程,口气就跟热水一样冷却着,一点点的,既没有说明瓶盖为什么打开了,也没有说明当时水是怎么烧热的,过程全都没有,只剩下冷却的过程。我读这首诗,只感到脊背发凉,不忍卒读,不是那个过程,而是诗人的语气。(六毛)
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我们的对理想和爱情的执着,就这么一点点的冷却下来了……直到变得冷漠和麻木。(徐达)
我们开始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热情,都如同一个灌满热水的热水瓶,慢慢就会散出来。和空气中大多数人一样凉,一样无动于衷,一样麻木不仁。这真是一首精美、简短、寓意深刻的小诗,所有的道理蕴藏在热水瓶的水慢慢变凉这样一个画面中。比那些直接说出道理的诗歌有味道多了。或许诗歌就是这样用感性的画面来感染读者。而不是直接说出口号和大道理。(吸入重金属)
在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发现诗性,赵老师很有这个天赋。(石青)
平凡的语句要是用诗的观念去考量,就会找到深刻的内涵。理解梨花体诗歌,需要这样一个前提。(张春岭)
拧紧瓶盖,守住春天。(浦东阿叔)
庸人就是这样炼成的。(王彦明)
一般来讲,传热有三种途径:1.热对流2.热传导3.热辐射。如果诗歌想把"形而下"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我们最好学学法布尔观察蜘蛛迁徙的方法:在黑暗中,把热水瓶放在教堂的大门前,然后拔开软木塞,让我们的心灵随水分子蒸腾而上……(福久堂)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可很多人以为这不是个问题。(孙铁钧)
她的诗简洁,却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太多想象空间,意会到了,如云层透出一线光的耀亮。(兰筱尘)
一个发现。一个寓言。一个启示。有人说寓言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我不敢肯定,也不愿否定。有的长篇巨著,在我读后感到仍然可以归结到一个寓言,不过寓意稍微复杂点而已。卡夫卡是寓言爱好者,《百年孤独》难说不是一个寓言(采取了小说的形式)。这首题《热水瓶》更像一个寓言。如果把水热比喻成我们身上的那一点热情,我想说:请守住你的热水瓶盖。(李以亮)
馒头
一个刚蒸出来的馒头
热腾腾的
白净
温软
有香味
这时候她要恰好遇到一个吃她的人
对于馒头来说
在恰当的时机被吃掉
是最好的宿命
如果她被搁置
她会变凉
变硬
内心也会霉变
由一个纯洁少女
变成一个刻毒女巫
她诅咒要让那个吃她的人
硌掉牙齿
坏掉肠胃
变成猪狗
女性的悲哀之一是她的存在价值由社会和男权决定,而与之对抗时要背负刻毒的声名。(木子美)
好玩!读后不能不会心一笑。女人要是不在最美好的岁月被人欣赏,搁置的结果就是会变得光芒黯淡。万事万物我们都应该在最美的那一刻欣赏它,这既是我们的福分,也是事物的福分。要是等到凄风苦雨花叶凋零,则徒有悲秋伤怀了。(魏克)
复制于卓老师一段微博:“女人的爱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美是男人娇出来的;女人的柔是男人宠出来的;女人的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恨是男人骗出来的;女人的衰败是男人欠出来的。”馒头的怨就是女人的怨!(啸风)
虽然有些刻毒……但不失率真。(幸福的小酒)
在赵丽华的作品中,调侃或反讽占了很大的比重。调侃就是调侃,一笑了之,反讽就倾向于含有相对复杂的意思。妙就妙在赵丽华将调侃与反讽混用,让表达介于有意无意之间。有些人时常把写作的意义看得过重,要求每一首诗,甚至每一个字眼都必须含有意思。赵丽华却并不这样认为,《馒头》等一系列的作品都在说明她试图把诗歌变得有趣。是的,有趣,或许仅仅是有趣而已。至于意义,倒变得两可。我发现大多数的智者天生就抱有对现世的厌倦。调侃人世,正是出于对现世的悲观。一个人不想在悲观中郁郁至死,就需要寻求解救,调侃正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乐思蜀)
馒头,多么日常的东西!在我们北方的餐桌上,一天几次地看到它,它普通到了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和它的美。可是这么熟视无睹的东西,赵丽华不仅变成了诗,还发现了它的美以及美的悲剧。(王君星)
用馒头预示女人,用女人预示馒头。该吃的时候就要吃,不要等馊了凉了硬了再吃。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谢终折枝。(吸入重金属)
普京语录:“反抗要有实力!”,所谓“实力”是指经济上的、军事上的、人民的。女人的诅咒是无力的表现。(福久堂)
读这首诗,蓦然心惊,怕自己会变成那个冷了的馒头……(云上)
啃着别人吃剩的冷馒头,心怀天下为国担忧的屌丝们情何以堪!(宋祖法言)
好诗!以前我也模仿过,但无法模仿这简单里面的深奥。(强卓次成嘉措)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谢空折枝。(一枚铁币1214)
集中供暖
它们必须像蛇一样
悄悄爬过这座城市的地下
它们必须像蛇一样
直起身子
执拗地爬到高层上去
它们必须像蛇一样
粗细不均匀
它们粗起来可以粗的暖气管那么粗
细起来却只能像最普通的蛇那么细
但它的滚烫
却远远超过蛇
烫到夹过它的更多事物
其实她的隐喻都挺赤裸裸。(乌木)
很性感。作为女人,我感觉很性感。(晓敏)
集中供暖这个事情,如何能写成诗?而且还能写的这么形象!骂她的那些无知者,你们也写写?(李铭)
感性之诗,性感之诗。勾引者之诗。最强大的勾引在于其出其不意……(走神的火柴)
生活体验很深很入微。表达意境伸缩收放自如,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高可低、可俗可雅,参考系是阅读人的内涵空间。(IT智能教育)
一个集中供暖也能刻画的这么形象!(凭栏听涛)
底层生命的涌动,他们炽热滚烫,他们薄弱倔强,他们在没有空气的地方呼吸,他们在狭隘的空间寄存……(西溪)
这首诗的亮点很多,首先是暖气管像蛇的这个意象很鲜明强烈,充满动感,活了起来。不但让人感到暖气输送时前进的样子,也使人仿佛看到了管道在随着暖气蠕动的样子。北方人对于暖气管不陌生,它们沿着楼房的外面和里面铺设。要是住过北京的地下室,更会对地下室里的管道印象深刻:各种管道纵横盘绕如抱成团的蛇,如一栋大楼深入地下的根须。
还有,就是对于通感的巧妙运用,如这句:“它们粗起来可以粗的暖气管那么粗/细起来却只能像细的暖气管那么细”。暖气的大小因为有管道的限定,仿佛也是有形状的,这种感觉和联想往往是潜在的,容易变成潜在隐性的感觉,而难以用语言显性地说出。这句话调动了很多种感觉和手法,既有比喻、也有象征和通感,诸种手法不露痕迹地杂糅在一起,却以简单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简洁、有力、胜过繁杂的千言万语,语言干净,这正是技法巧妙高超所在。(魏克)
没有见过她的人不能明了,李宗盛有首歌词——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见过赵丽华的人不但是这样的感受,还会觉到有一种春天般温暖的亲和、梨花白一样的干净、孩童般的天真、善者的诚意在她身上体现,在与她亲密接触的这些日子,真的发现有一种活法叫“赵丽华”(猫猫语录)!太愿意听她的声音,真是温柔!喜欢她的直接,没有距离!更喜欢她的善良!她的善良,不但反映在她对朋友的好和赞赏,同时也反映在对社会弱势的积极援助上。至于网络上对赵丽华的攻击、诋毁,我只能说她的好,没有见过她的人不能明了。(刘沛)
中华大街
裹身的红色毛裙
黑色的纯毛披肩
咖色袜边的连袜长靴
她从和平西路
拐上中华大街
中华大街可以容纳100个她
互相拉着手走
但目前只有她一个
她走着
中华大街变得史无前例的开阔
记住中华大街吧
这是多么漂亮的一首诗!动感、开阔、自信!(施施然)
说到表达的有效性,我觉得可以深入谈下去。很多人费尽九牛二虎力气,堆砌了很多繁复的意象,动用了意识流、隐喻、通感、陌生化、反逻辑、拼贴、碎片化、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方法,连篇累牍绞尽脑汁,但所写出来的东西沉闷无趣味同嚼蜡。你很难记住其中的一句话。让人记不住的东西基本不是好东西,这和深刻难解无关,和作品好坏有关,更和表达的“有效性”有关。不能深入心灵的写作是无效性写作,这也是一些人对故弄玄虚的一部分伪“知识分子写作”诟病的地方。
这首诗歌就很好地引导了读者,集中了视角,让你不能不跟着赵丽华的引导,被她牵引着关注一条叫中华大街的街道。像是被打了追光一样,中华大街响亮而有效地凸显出来,让你想分神都分不了。这就是语言表达有效性的所在,也是这首诗歌得以确立的所在。然而,如果要苛求一下的话,就是我觉得这首诗美中不足之处是写得还不够充分,还有深入写下去的余地。这首诗已经铺陈得很开,可意犹未尽便戛然而止,断了。要是再加一个有力的段落收尾,这首诗歌的品质会更上一个层面。(魏克)
足够的自信与骄傲!旷世的孤独!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吸入重金属)
前几天读之后,这首诗一直在脑子里荡来荡去,感觉是描写女版007!(jane)
好美的女子,好阔的街!(鹏英)
诗人是孤独的。心灵是饱满的。(温承宇)
好一个霸气外露的女子。盛开吧,在中华大街!(殷俊)
说句题外话,在中国的好多城市里,都有“中山路”,叫“中华大街”的街道也不少。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街道名称,叫多了,也就失去了个性。在特定的年代里,是政治的力量太强大,还是中国人的词汇太少?我看两者都有。(大解)
美好的女子,宽阔的大街,悠闲,惬意!(淇淇)
在果子(赵丽华)诗歌中我看到了汉语语言的多种可能,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让我好象进入了一个新的诗歌写作词库当中。能够以诗歌写作推动汉语语言的发展,我看果子就是其中佼佼者。(丑石)
我近乎偏颇地认为,一个诗人手艺的高、低,从语言的尺度到语感的把握、语境的营造、视角的选择、情绪的掌控、意旨的确立上,都容易分辨。这些技巧性的东西,随着时间的积累都可获得。但有一样东西生自天成,不可模仿。我把它称之为 “情怀”。北岛以“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代表了一个群体对一个时代的不满质询与抗争,加深了《回答》的经典性;于坚的“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孩子们要来参观”,表达了他想把那个房子一起带入中国文学史的图谋;现在是赵丽华了,通过 “她”让“中华大街变得史无前例的开阔”,闪烁出一样质地的亮眼气度,虽然走的是简接的婉约路线,却依然通彻地表达了自身的某种愿景。这使得在地理意义上并非存在的“中华大街”在艺术的虚构中确凿无疑,并成为赵丽华自身的一个象征或隐喻。这种张扬的艺术手法,在我不算偏食中的阅读视野中,男诗人不多,女诗人则鲜见,近乎稀缺。“80后”诗人李成恩算是一个,这种气质她在其《青花瓷》系列中已有不俗的表现,如果能如赵丽华一样下笔时忘记自己的性别角色,我想她也会给诗坛带来更多的期待。(贾非)
我认识赵丽华多年,她总想跟我谈谈生意,我不谈。我总想跟她谈谈诗歌,她不谈。我总想跟她谈谈她的“梨花体”。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她能操纵的词汇比我想象的多,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包括历史、哲学、文化)比我想象的深厚的多,她为人还特别行侠仗义,特别男子气概。那她为什么要写“梨花体”呢?经过苦思冥想,我认为她是想对装腔作势、弄虚作假的文风反其道而行之……(郑介甫)
雨还在下
雨还在下,我写下这句话
仅仅是喜欢而已
我这样写下来
整个欧洲上空就会布满阴霾
专业人士管这叫被低气压带所控制
而整个的美洲
自加拿大的魁北克到美国的佛罗里达
都会阴雨不断
频频发生一些泥石流、滑坡和其他一些洪涝灾害
雨量最集中的地方是大洋州的一个无名小岛
它可能连续下雨两个多月了
我想象它就要沉到大海里面了……
而我这里的干旱
仍在持续
哦,这个是陆九渊的: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这个还是克里希那穆提的《世界在你心中》,今天有朋友提起这本书,这首诗倒是个蛮不错的注解。(雾满拦江)
铺陈。这是特征之一。隐喻……还是隐喻。(杨梅)
雨还可以这么写……这是想象中的、虚构的雨。(吸入重金属)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一个矫揉造作的词也找不到却让人闻到娇羞的味道。太好了!(小金鱼)
转发此诗给天庭,请老天照顾一下民间百姓的疾苦。(訾城)
现实是残酷的,哪里都有冰火两重天。(琴鸣)
雨一直下,只是离我这里的干旱很遥远。(鹏英)
我最喜欢的是《雨还在下》。这是典型的梨花体,看起来无头无脑又无诗意,可是有趣而耐读。如果你心思复杂,可能读出来的内涵就复杂;如果你心思浪漫,也许就能读出来一个女人在撒娇。这其实算不得好诗,可是既然是以写废话屁话无聊话称霸诗歌界的梨花教主的手笔,我就要大大惊艳一番,喜爱一番。(偶很蛋腚)
大胆的想象,信马由缰。从欧洲,到美洲,到大洋洲,笔到哪儿,神到哪儿,最后到“我这里”,把笔收回来。纵横开阖,胸襟不小。(齐远)
对一场雨的想象往往是件幸福的事,很多人喜欢雨,我也是。我喜欢看雨,下雨的时候会感到格外沉静。
这首诗的第一段落铺陈得很开,大有纵横捭阖统揽天下之慨,让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天空和雨水的宏大想象里。仿佛这场雨正落在我们的四周,落在我们的灵魂里。
而第二段的两句,一下子把我们的视界缩小到了一个正在干旱的小地方,雨水顿息,尘土气一下子上涌,人如跌落深渊,如正在飞行时被当头一棒给打了下来。
在枯寂之地想象繁花盛开,如井底之蛙的张望。当我们在干枯之地想象并渴望雨水的降临时,也会感到一丝清凉飘来,也会感到有一场抽象的雨水正降临在我们的头上……(魏克)
记得第一次读到赵丽华是在谭克修编的《明天》上,印象很深。那本书我曾经借给本县的诗人何山川,他也感觉赵丽华是个难得的诗人。在那本厚厚的书里,我印象深刻的诗人不多,男的有于坚、伊沙、吉木狼格、韩东、谭克修,女的有宇向、尹丽川,还有就是赵丽华。她的诗歌很怪,表达有些变形,不按常规,看上去很简单,但弄懂意思的人不多。正因如此,她的诗放哪儿都是有特点的。……后来我写了那篇《随便说说赵丽华》,贴到闹得比较凶的几个网站,如天涯、还有几个专门为恶搞赵丽华新建的网站。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极的沉默。一极是诗人的沉默。当时事情已经越闹越大,却几乎没有诗人出来表态,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诗人。我觉得他们也许不全是因为事不关己,而是被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搞晕了。其实谁不晕呢?我相信赵丽华晕,诗人们晕,局外人晕,甚至那些恶搞的幕后指使人都晕,没人会料到事情发展会像滚雪球一样。后来诗人们最终纷纷站出来说话了,一边倒的声讨终于有了响亮的还击。另一极是恶搞者的沉默。恶搞者的沉默是有针对性的,他们一边大声嚷嚷,一边不理会对方认真的诗学探讨,对赵丽华作品中优秀的部分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我把诗评发出去后,各论坛的反应大致如此,当然也有少数表示信服的,估计是局外人。对方的沉默倒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觉得他们根本不会欣赏诗歌。(乐思蜀)
摘桃子
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
问我去不去
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
但摘桃子好玩
远胜过赏花
开研讨会、摘桃子、赏花,三件事,大约都还是雅事,但诗人有自己的看法:她不说开研讨会好不好,但她认为研讨不如摘桃子,你们研讨不就是赏花吗,这里漂亮那里美丽,没有摘桃子好玩,不说理由,但说私见。这是真性情。诗人以俗刺雅,实在是因为那些雅事,在明白人眼里毫无风雅可言,做的尽是一些虚头八脑而又俗不可耐的事情,但姐不明说,姐不是不懂,姐实乃不屑是也。这首诗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是诗歌中的白居易。(李以亮)
原来读过这首诗。研讨会没有意思,最最乏味。赵老师不直接说开研讨会乏味,却用摘桃子和赏花这样形象的事情来做比喻。(吸入重金属)
可能写的是去诗人世中人家的桃园摘桃子吧。世中人在他位于北京葫芦垡的村庄举办了好几届“桃花诗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邀请诗人去赏花喝酒诵诗,夏天则去吃桃子。我有幸参加过几次,只是听说2010年那里开始拆迁,桃园不再,桃花盛开的地方不再,美好的回忆也只能停留在回忆之中,是为憾!赏花往往只是看看,而摘桃子则会介入桃树本身的生活,会深入一座桃园,这是也我觉得比赏花更好的一点。(魏克)
无聊而乏味的研讨会是本朝一大特色。(小青)
……有谁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内心呢,就像很多人从小读了那么多古诗,但对李白仍是很抽象。我喜欢你自然而不拘于框架形式的作品,赵老师,加油,支持你!(亮子)
《有风吹过》《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摘桃子》《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等等,都很容易会被人当成废话读,遭到种种非议。当然它们也完全可以有另一种读法。我曾经说过,对于某些读者而言,读这样的诗并不简单,因为它本身就具备一种“逃逸”特征,即介于有意无意之间。当然要领也不复杂,套用孔子的话就是:无可无不可。说风不是风,说雨不是雨,说什么不是什么,反过来同样成立,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说什么就是什么……习诗几年,翻阅过大量的文本,接触过各种风格的写作。偶尔会有一些收获,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徒劳地耗费在无趣文字垃圾里。貌似严肃的文字成就了某些“先锋和后现代诗人”厚厚的脸皮,它们构成了人们辨识真伪的重重雾障,而真正开拓创新的诗人却被人不断地误读和忽略。赵丽华特异的写作势必使她成为被误读的诗人之一。尽管误读是难以避免的——就像当初我时常把她跟非非混同起来,最近才发现是风马牛的事——但我们必须努力去做一件事,认真地去阅读并通过阅读了解一位真正优秀的诗人。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乐思蜀)
脐橙
下班的时候
我买了一些脐橙
我爱吃脐橙
像你剥柚子那样
剥了皮
一瓣一瓣掰着吃
我还买了一些鸡腿蘑和鸡枞
它们其实和鸡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被赵丽华的诗雷翻了……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当代中国诗歌式微的确令人惋惜,但赵丽华的作品如果算得上诗歌,那么,还有什么文字不能通过回车键把它变成诗歌呢。(树上没鱼)
这样的诗,我喜欢。你们越骂我越喜欢!干嘛诗非得是你们那个样子啊?(世说新语)
看《脐橙》,我最先想到是陈皮。陈皮是我们的一个头儿,在若干年前,我当文学频道主编时,陈皮是老总助理。我得向赵丽华致歉,网上第一个有关赵丽华的专题是我们做的,当拿不定标题“俄滴神呐”这个词能用不能时,就是陈皮拍的板。当然上午我们出的专题,下午就被各大网站转发,一时间满城风雨,一地狼烟,把赵丽华同学烧了个焦,真是对不起。
……我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陈皮很兴奋,经常摇头晃脑地说,不就是用回车键嘛,这样的诗我也能写。我敢肯定,这首的前四句,陈皮也能写出来,也许,可以延伸到第六句。但最后两句,打死他他也写不出来。看似简单,但你没有那个机智,没有那些联想,没有对世事的理解与把握,就只会开头,无法结束。(燕飞来)
记得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吹泡泡糖,觉得简单,后来自己却怎么也吹不出来,转眼间学了10年,还是没有实验成功。读诗,有时跟吹泡泡糖一样,看起来简单,真正要弄懂,却又不容易。有时遇到一首诗,自认为简单,说不定读了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还不知故里。我读赵丽华的诗,就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读她的诗作《脐橙》,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看似平常却险奇”之感……(李黑)
鸡腿蘑和鸡枞和鸡没有关系,难道我和包柚子的你就有关系吗?表面是写食物水果,实际是写人与人!(吸入重金属)
呵呵,我也爱这样吃脐橙,可惜太贵了,改吃西红柿啦。(张振烽)
对汉语诗的解构,无非是要创建新的文本,新的阅读理念。汉语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自由空间造成了挤压,人性的冲突与对峙,呼唤汉语诗摒弃所谓的高贵,所谓的传统,所谓的权威,回归到汉字本朴的叙述中来。罗马尼亚诗人齐格库列曾说过:诗歌是最能把本民族文化拧成一条鞭子抽打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赵丽华的汉语诗,虽说还没有拧成那样一条鞭子,但已露剑气,这是就是她有别于众多汉语诗人的地方,她的平静与天赋,会让她手中的那把无形剑,在未来的岁月里削铁如泥!(战斧式巡航导弹)
张无忌
(一)
张无忌
和他太师父
张三丰
学过一些
太极功夫
接着练会九阳真经
和乾坤大挪移
他研习圣火令上的武功
用了一天一夜
后来他又得到了
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
他就拱手
送给徐达了
(二)
张无忌和赵敏接吻
赵敏把张无忌的嘴唇
给咬破了
有关这一吻
电视上处理的比较草率
原著上描写的过于简单
后来张无忌承认
他对周芷若是敬重
对小昭是怜惜
对殷离是感激
对赵敏才是铭心刻骨的爱
这个结论尽管有些
概念化了
但也肯定与那次接吻有关
额滴神那,亮瞎了我的狗眼!这是诗吗?(我爱春春)
一说张无忌很超脱。功名利禄来的偶然,去的迅速,并不在意。二说他到底爱着谁。两段文字简直是《倚天屠龙记》的简写版。(吸入重金属)
前半部分如同周杰伦的词,解构、波普、趣味十足。后半部分是诗人对男女爱情的总结,洗练、透彻、直击靶心。(吉四六)
这些绝世武功令一般武林人士垂涎,但张无忌拱手就送给徐达了。这种不在意功名利禄的境界被赵丽华赞许。但张无忌不爱功名爱美人,他总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哪个女人,到《倚天屠龙记》快结束时他才明白他的爱情归属。把张无忌嘴唇咬破的赵敏是个敢爱敢恨的决绝女子,张无忌那种被动型的,天生会被赵敏这类主动型的女子吃定。我想赵丽华同学这首诗总体说的就是这两个意思。(天麟)
也就是说,诗可以非常非常简单,不需要包含什么意思,当然有时也不免会出现一些意思。在赵丽华的诗中,这样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张无忌》(二)……一个粗心的读者肯定会把它当作简单的事实罗列,其实当我们比较了与张无忌有关的几个女性会发现,她们没有带给他真正的痛苦,这种痛苦可以是嘴唇上皮肉之痛,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痛,没有痛就没有爱,有时候爱情就是这样荒诞和不可理喻。有趣的是尽管“电视上处理的比较草率/原著上描写的过于简单”一句,几乎直接道出了人们往往会忽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实,结果还是被一些人忽略,当成玩笑诗来读。(乐思蜀)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诗歌的时代,因为和我一样诸多对诗歌无知的人才不会显得如此无知,所以我看起来不是很傻;我同样悲哀生活在一个没有诗歌的时代,因为我一直认为我可能会在诗歌上可能有点造诣,放在古代,或者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一员。……网络就宛如一个公开的射击场,倘若有人对某人不爽,便将其拉到射击场批判之,自己先射一枪,然后闪人。路过的众人望见,觉得有趣,好玩,便也纷纷拿起枪射击,为何射击不懂,只懂得大家在射一个人,自己也应该射这个人,到了最后,这已经成了一种纯粹的射击发泄,摸过枪的人不禁大声嚷嚷:我也懂得射击了。……最后,感谢那些“批评”过赵丽华的朋友,我这才发现,中国看来,有许多诗人。(陈懒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