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我不是我母亲生我的那一刻诞生的
而是在岁月磨砺中一次次诞生了自己
命运的每一次劫杀
都使我重生一次
非常经典的小诗。(吴尊平)
这首诗从常识入手,反其道而行之,构成巨大的张力……岁月的磨砺、命运的劫杀,凡此种种,使其重生。这里暗含无奈,又充满对“生”的希望。这首诗写得从容而有力。(王彦明)
事实上,人不但在不停地重生,也在不停地躲避死亡,也是这个世界的幸存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死亡威胁,而我们对很多次的死亡可能都无知无觉,诸如可能的车祸、被陨石或高楼掉下的玻璃砸中等等。只是很多人成功躲过了自己的死亡概率而已,只是这个世界的蝴蝶效应时时在改变一个可能降临在你头上的事实而已。这就是命运冰冷的规则。当我们每天都以幸存者的心态出现,也就能更好地咀嚼出生的滋味。那命运的磨砺远不及自我内心的磨砺能让自我放出光芒。(魏克)
这是一首励志诗,用否定母体诞生的开篇,道出个体成长的空间和无限。苦难是觉悟的道途,挫折是人生的老师。(朱俐安)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心态,一种情绪,是一种很私人的东西,自己感觉好就ok了,别人过多的评价对它是一种亵渎……赵丽华的诗只是形式上简单一点,但内容上绝对是有感情在里面,起码我能从中读出来了。就好像摄影一样,虽然技巧很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选取的内容。呵呵,我不懂文学,瞎掰,说说我的感受。(霍建斌)
好诗!言简意赅,过目难忘。(蜗居)
……这样的诗能看出丽华女士内心的决绝。对诗的探讨上(实际上是真实的行走,不是实验),丽华会走得很远,而且不回头……(子牙河西)
再次相信,有时一两句话就能成就一首好诗,就像作品的分量不决定于语言的华丽与雕饰一样。俗白中蕴含着深刻,这是此诗的特色。诗中区别开两种人生:自然人生和现实人生。自然人生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现实人生则是由躯体和精神所组成。母亲生我仅是给我躯体,而内在的精神和人格,这些挺立躯体的东西,却在不断和现实的相互磨砺中,一次次地经历着死亡,又一次次在这死亡中经历着鲜活的涅槃和重生!(谬城)
看赵丽华的诗你不会累,但当你用心去深入阅读的时候,你又可以看着她的小句子并无限度深入地“累”。你会品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就如同是你自己想说的,却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而读到她的诗居然是你早想表达的,这带有很强的意外畅快感。以一位女性诗歌爱好者去解读一位女诗人的诗句,我或许更敏感于赵丽华赋予汉字的““侠气”,她敢于去突破一些定律,甚至大到生命定律,并发出对生命的“质问”对现实的“拷问”。这一点绝对是不简单的。其实这首诗也可以用她代表性的语句样式:“我不是我母亲生我的那一刻诞生的,而是在岁月每一次劫杀中一次次地重生的”,小诗有很强烈的对现实与生命地思考,把内心的声音如铁拳般直击出心口。敢用这样短短几句表达一个这么沉重的生命问题,你说这个女子还不够有侠气吗?(舒子原)
前天,写了一篇《如果我还写诗就学赵丽华——兼评诗歌的叛逆性和革命性》文章后,网上反映强烈,褒声、贬声、骂声,声声入耳。……纵观一些网站对文章的看法,或许有的网友没能看透我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多留言者还是从赵丽华的诗歌的表现形式提出褒贬。不管网友们如何看待赵丽华的诗,但我坚定认为,纵观改革开放近30年的中国诗坛,赵丽华是唯一一位从诗歌表达形式进行探索和革命而走出来的诗人。她在诗歌领域的革命实践,以及引发对诗歌表现形式的大讨论和广泛的社会民众的关注,足以说明她是诗歌的真正叛逆者,也是诗歌革命的真正实践者……(艾君)
牛仔裤
转遍了五大街和四大街所有小店
都是些大众化的款式、颜色、面料、做工、品牌
不是细节处理太粗糙就是做旧做的太突兀
有些是和我的身材、发式、个性不贴,不搭调
真的,挑一条合适的牛仔裤究竟有多难
远甚过挑选一个爱人
提起裤子不能掉下来,那样太肥了。收腹能扣好拉链系上扣子就好,牛仔裤会越穿越松的。穿着它在店里走走,如果10分钟后它还是紧勒你的胯骨,放弃它吧。不要为了穿上小两号的牛仔裤,把自己勒到喘不上气,其实,小一号足以。
蹲下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背后,如果臀部露出大半或腹部出现三条以上横肉就说明该裤腰太低或尺码太小。当然,专故意露PP的款式除外。找一块三面镜,仔细看看后面裤袋的效果,尽量选择那些裤袋看起来比实际小一些并低一些的会更显臀形翘……不试穿就买下挂在那里看着好看的牛仔裤。十有八九事后你会后悔。
(女衣工厂)
腿短的应穿直筒或裤腿较宽大的牛仔裤。腿粗的要选直筒或微喇叭型,后身没有口袋,前面口袋最好是斜口的。微喇牛仔长裤可以掩饰O型腿的不足,宽松的裤腿将不完美腿型掩饰。臀部肥大者,不要穿臀部有口袋、横线或绣花的牛仔裤。(三顺)
我同意赵丽华的发言。挑牛仔裤是比较麻烦,挑男人嘛,差不多就行了。男人和男人区别大吗?(西西弗)
还是挑男人麻烦吧……你们女人都怎么想的?难道男人比不上牛仔裤?(吴尊平)
如果你认为赵丽华真的以为:“挑一条牛仔裤比挑一个爱人更难”,毫无疑问你就陷入了她给你设置的小小陷阱。其实就是一个女人的小小抱怨而已,就仿佛她说,“你看,我们家闺女最难管了,唉,不如不生。”其实她最爱谁,你自然心知肚明。(梅里)
爱人和牛崽裤,一个是神圣了几千年的追求,一个是再节省也穿不过十年的粗布;但在此诗中,两者却发生了颠倒。“挑一条合适的牛崽裤究竟有多难,远甚过挑选一个爱人”。为什么,这是对几千年来被诗重重包裹的圣洁之物——爱情的一种颠覆?这是现实,有几个真正像挑选这普通的牛崽裤一样去挑选自己的爱情?去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个性及种种细节。有谁可能去“转遍了五大街和四大街所有小店”?当然,这也是不可能,谁有那么多余俗,那么多机缘去“转遍”。那种“神圣”也许就产生在偶然的一瞬间,这一瞬间使人往往所有的理性都被击碎了。此中,我们看到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叹息与无奈。(谬城)
其实我不认识赵丽华,只是看过几首作品,几幅照片,和关于高考诗歌问题的一点点新闻,但她给我的印象是个女侠,快人快语,天真和睿智同在的仙女。有些人通过几首梨花体就想诋毁赵丽华全部,我只能一旁冷笑。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赵丽华更多的一面。前面引自赵丽华的12首诗歌我想大家该仔细读一下,那叫一个爽口爽心。正是这种肆无忌惮、脱口而出的东西,直抒胸臆,击碎所有苦苦经营的所谓佳作们……写诗的朋友们,你写诗是不是抱着脑袋撞暖气包在那憋?哈哈,即使憋出来是否诘屈聱牙,似通非通?告诉你吧,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读者数量锐减,正是这类诗歌倒了读者的胃口,把诗歌从高考中撤下来、把诗歌从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撤下来。(渔郎)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那天喝干红,唱小曲
黑铁木筷子在花梨木桌子上敲节拍
A唱《春闺梦》,程派
B唱《一无所有》,崔派
C唱《雨夜》,陈派
D唱《千里之外》,费派
(众所周知,周派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唱的)
最后E来了,一袭白衣,推门而入
隔张餐桌,与我相望
自称李白,来自唐朝
见我惊讶,就解释说是大唐盛世的唐
而非唐朝乐队的唐
日常口语的通俗运用,不同艺术门类迥异曲目风格的杂拌式嫁接,有些玩世不恭。题目的古典庄正与内容的调侃谐谑形成强烈反差。这反差以强悍的外在冲击力颠覆了诗歌的美学规范,颇具实验性。(梁彦玲)
诗眼在那个括弧里。赵在说难度,艺术的难度。(陈建)
我觉得赵在说风雅。这是一个风雅人士的沙龙,其魅力把李白都从大唐吸引至今。(余平)
乍一读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痛快!生活中自视牛逼的人无处不在。少见的是赵丽华不动声色地让笔尖流出揶揄、戏谑的墨汁,剖开了某类型诗人时尚的白肉而露出其虚华的骨骸。以老苏词句作为标题,再请“程派”、“崔派”、“费派”、“盛世的唐”、“唐朝乐队的唐”,以及特别注明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唱的“周派”粉墨登场,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诙谐的调侃与嘲讽。(贾非)
如李白活到今天,会和老赵诗酒唱和吗?会加入梨花派吗?会和老赵眉目传情吗?开研讨会杜甫发言忧国忧民,李白和老赵会偷偷互递纸条或彼此互发黄段子吗?(狗二)
这是几个有着魏晋名士之风的文化人,喝酒唱曲,颇有古人“曲水流觞”之意境。有唱京剧程派的,有唱崔健崔派的,有唱陈琳陈派的,有唱费玉清费派的。这里有个括弧,(众所周知,周派不是什么人都能唱的),同样是《千里之外》,周杰伦的部分就不好学,而费玉清部分就好学。这是不是言外之意自己的诗歌同样不好学?最后又来了一位李白,诗写到这里就有意思了,有穿越的感觉,前几位都是当代人,无论哪个派,都是现代派,如今突然来了浪漫而古典的李白,而且解释说不是来自大唐盛世的唐,而是唐朝乐队的唐。李白也知道唐朝乐队?既穿越,又魔幻,风雅浪漫,真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陈小同)
9月24日晚,赵丽华风尘仆仆地赶来,为广外带来精彩讲座……广外刮起“梨花”旋风,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同时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和新快报等社会媒体也到讲座现场做采访……她认为浮躁的人是读不懂诗歌的,诗歌和绘画的留白有相通之处,它是要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广东教育网)
有时候,诗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鼓吹诗歌的人往往都是诗人(尤其是评论家)刻意抬高门槛。诗歌要会玩,还得懂点技术。技术是诗人与非诗人最根本的区别。看不到诗歌中的技术,只能说这个诗人玩得好。这首诗也没有技术。明着说戏曲,忽然来李白,搞起穿越来了。你如读到了诗,就是诗,你如果读不到也没关系,因为本也就没有诗。在有与无之间,你也可以穿越与逡巡的。就象人们所说的终极意义的东西,其实也在有与无之间。诗中的“那天”“最后”都是可以删掉的累赘;诗的最后一句无厘头有点饶了,很不必要,还不如一本正经地只说“是大唐盛世的唐”。(HONGYR)
丽华的诗歌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她发现和捕捉到生活中像烟一样轻盈的那些东西,语言亦松弛到自在飘忽状态,内在的诗意却被悠然守定。(刘亮程)
玉米人
妻子靠在身旁
我进入梦乡
——(危地马拉作家)米•安•阿斯图里亚斯
双目失明的戈约•伊克走遍了他所能到达的乡村、集镇、城市、山区和平原
他喊:“玛丽娅•特贡贡贡贡贡贡贡贡贡贡贡贡”
他还喊:“玛丽娅•特贡,你个贱货!”
他偶尔念叨:“贱货!贱货!贱货!贱货!贱货!”
后来神医奇古伊琼•库莱夫洛用柳叶刀治好了他的眼睛
他继续寻找这个叫玛丽娅•特贡的女人
他最后终于找到了她及孩子们
他们一起回到了皮希古伊利托村
盖起了宽敞豁亮的茅屋
全家人像一大群蚂蚁一样生活在一起
父生子,子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长篇小说《玉米人》的诗歌简写版。主题就是危地马拉作家米•安•阿斯图里亚斯的“妻子靠在身旁,我进入梦乡”这句话。我这样理解,诗人就是为了提示读者:我读过这本书了。(低飞的云朵)
拉丁美洲大陆的自然现象、历史社会现象都很奇特,有很多难解之谜。古代印第安人流传下许多神话传说,不少传统的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今天的印第安人群落中。阿靳图里亚斯从印第安人特殊的视角观察现实,描写现实。例如,印第安人认为人神相通,梦幻和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他的动物,每个人可以变化成保护自己的动物,这种动物叫“纳华尔”,这种主张叫“纳华尔主义”。阿斯图里亚斯未必信仰印第安人的这类观念,但是无疑地他喜爱这种原始的、质朴的观念以及印第安人祖辈流传的美丽的神话——例如,人是玉米做的、玛丽娅·特贡峰的神秘莫测,等等——,并把这些巧妙地、圆熟地运用到《玉米人》的创作中去。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确大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描写迷茫、恐怖、肃杀、神秘这类场面时,显得十分得心应手……(红枫)
诗人告诉大家:大家庭多么好啊!因为赵丽华家就是个大家庭。诗人还告诉大家,无论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的爱人和他(她)在一起。(狗二)
诗到语言为止,就是好诗。诗,不需要提供任何道义的担当。(HONGYR)
这首诗充满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拉美也是玉米的发源地,在我们的文化想象里充满了金黄的色彩,阳光普照的味道。这首诗让诗歌的叙事性再次放出了光芒。事实上叙事性这种诗歌古老的元素在现代诗歌里已经被边缘化了,虽然它是一种无可逃避的结构性工具,但在现代诗里已经变成了潜在的隐性元素。这首诗让叙事性不再像传统叙事那么沉闷,损坏诗意,而是鲜活的。
这首诗奇趣神秘,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篇结构恢宏的小说,还可以看做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的寓言,内在空间相当大还有,诗歌中的戏剧性也是对诗歌写作技巧和可能的一种拓展。(魏克)
赵有时拿诗当工具,在这里这个工具的作用就是缩写这本书。并用此法记住这本书之精髓……当然赵肯定欣赏羡慕一个男人走遍世界、历尽艰辛寻找他妻子的精神。当今世界还有这样的男人吗?如果妻子走丢,去派出所报案,要不了一两年,就又娶上其他女人了。所谓“中年丧妻”在当下中国已是一喜……(安心)
……至于口语诗的危险和限度,概括说来,有如下几点:第一,口语诗,是口语抵达为诗。止于口语,进不到诗,就成了口水,而口水不是诗;第二,完全拒绝诗的仪轨和隐喻,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只有在警惕中适当地借鉴和挪用,才不至于遮蔽某种生活经验,乃至削弱自身的艺术力量;第三,口语诗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也容易降解为对欲望的屈从,亦即成为一种狂欢与放肆的宣泄,而使口语诗沦为一片庸常、卑俗、琐屑、无聊的灰色人生风景。什么都有度,适度为美。不达,不美;逾越,亦不美,甚或为丑。(苗雨时)
生活的大幕
生活的大幕徐徐落下
曲终人散
我肯定是最后一位从观众席中站起来的人
我起身离去
最后看一眼生活
——这被层层包裹的甘蓝
发现它每一层都是一样的
只是越往里剥越干净,越空
偏见是最不好的东西。它妨碍我们平心静气的去读好的文字,看好的电影。如果消灭偏见,你会发现那个含泪大师写过非常好的散文。如果消灭偏见,你会发现赵丽华是一个非常真诚非常可爱的老愤青。她的很多诗真的很好。比如这首《生活的大幕》。(有鬼)
真的一是首令人震撼的好诗。对于内心图景,每个诗人都不会放过。但如果仅仅是关注内心图景,并试图开掘各个发力点,那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抑郁或者自恋的个我之中。本诗发力点极好,在第一节就高调亮相——这一点,很多诗是很难做到的,并且也是极力回避的。因为亮相太早,会造成失声。作者之所以敢于飞快打出第一手牌,是因为她还有另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牌要打。那就是对生活的定义。这里也有个起承转合的技巧,因为不是最后一个观众,就没有解读生活的权力。……本诗除了第三行有主观描述之外,基本为白描。文字朴素、日常,在场感很强。也正因为如此,造成没有概念先行的假象,使读者不自觉陷入到作者所设置的陷阱当中,并引发了灵魂上的共鸣。这是作者的狡猾之处。(探头)
最后一个从观众席站起来的人比那些过早离场的人对生活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赵老师眼里的生活是甘蓝,每一层都一样,但是越是里面的越干净,越空。这是赵老师对生活的细节的敏感感受。不知为什么最后两句我总想到那些无知的、干净的小女孩,慢慢会变成阅历丰富的复杂的成年女人。无所谓这样的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吸入重金属)
如果以个人的喜好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尹丽川的感性写作,那种空前绝后的开放,对性的露骨描述,使每首作品都如石雕般冷峻,尖锐,勃发生命的律动。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会消耗元气,尹丽川最近的作品很少,几乎也都是失败的作品,可能也是赵丽华不愿为之的原因之一吧?强调日常的今天,强调肉身(生命)在场的先锋意识,赵丽华同样具备,但赵丽华有所收敛。正如她自己所言:性泛滥只会迷失,只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姿态。克制有理,泛滥有失。也许冷静地看待诗歌,看待写作才是自恋的根本。……这个世界谁没有敌人呢?特别是象赵丽华这样自恋的诗人。“生活的大幕徐徐落下/曲终人散/我肯定是最后一位从观众席中站起来的人……”赵丽华究竟是不是最后一个站起来的人,我表示怀疑,但是拥有这样的勇气就已经足够,因为她已经知道,生活“越往里剥越干净,越空”。(丑石)
隐喻诗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多重命名。由此出发,反隐喻诗观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语词的选择——由雅语到口语。风花雪月、白云苍狗之类极易表现出隐喻性质的词汇被冷落、被抛弃,赤裸裸的词汇以初命名意义大量介入诗歌。表面看来这与五四时期胡适所提倡的口语诗极为相似,但是从倡导者的目的看二者又是根本不同的:胡适的口语诗歌更多的是基于文化启蒙意义上的对语言形式的倚重,而先锋诗探索则更侧重于由语言突入客观真实,更注重即境即情式的书写对真实最大程度的还原。赵丽华写于九十年代的诗歌虽已有反叛雅语的倾向,但是仍有诸如《生活的大幕徐徐落下》、《流言像杨花一样飞着》这类传统隐喻词汇的出现,它表明这一时期作者对于由雅到俗的决裂态度依然是不坚决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即使在2007年的新作中仍有《风筝》、《天堂没有伞》等诗作没有与雅词断然决裂。但是引起轩然大波的却恰恰不是这类诗歌,而是诸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坚决不能容忍》等诗作。在这些诗里,传统隐喻意义上的雅词被彻底踢出诗行,各种生活俗词以原生态的形式出现在诗中。同时,语词间距也遭到诗人有意识的拒斥,尽管还是以诗行的形式排列,但是这种分行除了用以表明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之外,对文本的隐喻性暗示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了——对隐喻的反叛可谓干脆彻底……(李民)
深大的月亮
深圳大学的月亮
像一个内心静美的女人
默默看着一回、花间和我
她也默默看着从其它地方赶过来的
大草、羽毛、醇子、红孩、与或非
很爱这首诗。因为写的舒服。读起来也舒服。想象那画面更舒服。舒服难道不是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吗?(小青)
记得几年前,大概是赵丽华刚转型那阵,我就看过她在“诗选刊”论坛给人回帖时透出的一些零星的诗学主张。印象深的是她关于“慎用形容词”的那段话,大意是她以为诗歌是呈现,被形容词定义的那部分恰会受到限制与遮蔽。而当时,我也正在思考该怎样打破对诗意联想与惯性衍生的依赖。比如见月亮,我们大多依赖于联想,什么皎洁的,美好的,“我”做一番回忆或孤单的心绪得以衍生等,这种常规与常套的联想来得很流畅,会使得诗意与表现力、切入角度等多重疲软……诗歌首先是我们的“感官”,眼睛是感官,可也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感官”的诗歌一样可以成为诗人真实精神生活的载体。有了这个真切的感官式的基础,就能有效地避免一些惯性下的造作和自我遮蔽。(钟硕)
无论你是谁和什么,也无论你在哪里,月亮下,我们得到的爱是一样的。(朱俐安)
每次看到月亮,就会不由自主想到赵丽华这首诗。有时候月亮只照着我一个人,但是我不说孤单……(梁丽)
……媒体已经疯了。只要是骂赵丽华骂的比较厉害比较过瘾的,他们就给重点推到博首去。为了实现点击,为了实际收益,媒体开始调动一切他们所能调动的,他们可能跟赵丽华无仇无怨,他们主观上不是要把赵丽华羞辱死,但客观上他们那么做了……我眼睁睁看着赵丽华的每一点挣扎。她象个溺水的人,她自己说的:网络是个大粪池。她掉在这个池子里了。看得出来,她是个安静的、干净的、有洁僻的人,所以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致命的。因为她不同于那些主动出来炒作的人,她有很好的身世和教养,有很好的家庭,有被很多人羡慕的官方身份,这样的人,是最怕成为众矢之的的。(一脚天堂)
诗歌之美是不可言说的,在一首好诗的面前,任何试图对其作出的阐释和解读都将是多余的。因此对赵丽华的诗,我不想说太多,我只能手抚良心,说出一个常识:赵丽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之一,也我最喜欢的一位女诗人。在她的诗里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简单的表象下面,永远都有着另外一层涵义,套用一下昆德拉的说法,便是“诗歌在别处”。她的诗,好比佛家的禅,妙不可言,充满灵性和智慧,如春有百花秋有月,云在青天影在波。(芦哲峰)
或许机翼与翅膀的不同仅仅在于它的不扇动
宋晓贤说:“诗人是天真之子。
语出天然是最佳状态。”
我读他这两句话是在8000米高空上
夜色幽暗
月亮沉静
我右侧的机翼一动不动
真漂亮!在词语之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乃至在词语与作者的内心之间,我相信有一条通路,连接着彼此。短短的几行,勾勒出一个巨大的美学空间,这个空间没有世俗的杂念,没有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只关乎诗,只关乎语言。能够处于这样的境界,是诗人的福分。虽然说,作者的写作并不一定需要读者的共鸣,但是如果真的有共鸣的话,岂非人间美事?稍微有不满意的是,前三句有理路的成分,非具体的物化状态,或许作为题目会更好?我不知道。(HONGYR)
这可能就是赵丽华的诗歌观点。我不知道宋晓贤是谁,但这句话“诗人是天真之子。语出天然是最佳状态。”赵的诗歌很多印证了这两句话。她有很天真的一面。她语出天然。这是评价一个好诗人的标准。但我也分明看到赵除了天真之外的其他品质:潇洒、豁达、幽默、善良……等等等等。(花未全开月未圆)
除了“舒服”是一个诗歌的标准,“语出天然”也是。因为我都让那些造作高深政治化的词语给烦透了!(小青)
这是一首创作谈式的作品,作者在8000米高空上,和诗人宋晓贤产生了共鸣。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享受着人造社会的种种优越(包括进入8000米高空),却有着“天真”的理想,这是诗人童真的体现,又是他们独特的质地。夜色、月亮都从属于自然、本真,“我左侧的机翼一动一动”,写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和题目又巧妙勾连。只是我在想:是不是机翼的一动不动也是一种“本真”。不过这已不重要,我们已深深感知诗人的情感。(王彦明)
机翼和翅膀不同。但机翼明显是仿照翅膀而建造的。机翼不像翅膀那么煽动,就能稳稳地在高空飞翔(如果它不遇到气流的话)。我感觉诗人在说机翼的稳定性。相对于煽动的事物,她可能更喜欢稳定的事物。(石青)
赵丽华在她的诗观里说:“飞机像一只大肚子的苯鸟,在天空中傻傻地飞。你如果仅仅把它看成一件机器,那么你太机械太呆板了。如果你把它看做蜻蜓,那么你又太唯美太矫情了。诗歌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看世界的眼光既不能太机械太呆板,也不能过于唯美和矫情。 ”这首诗还是在诠释她这段诗观。(高见)
一次看有人骂赵丽华,她当即以十倍火力反击直至对方闭嘴——如果换我,惟一声不响拉入黑名单了事——自此为这女子的强悍率性嫉恶如仇吸引。悄悄关注了她许久,尽管至今我们从未谋面。(王海鸰)
此诗献给我们家敬爱的KELON冰箱
你的冷藏室总是在漏水
你的冷冻室总是要除霜
东西放得稍微满一点
你就由冰箱变成保温柜
每到夜深人静你都呱呱地叫唤
像一个人吃坏了肚子
要拉稀
我们家也有一个这样的冰箱啊!除霜,除霜,除霜,烦死我了!谢谢赵同学用诗歌替我出气。(石榴)
罗永浩如果用写诗的方法整西门子,方舟子还会咬住他不放吗?(小林)
寥寥数笔,一个问题冰箱就可以如此传神好玩!(虫子)
呵呵,好玩,轻松的戏谑。当然,我们的生活用品很多时候会和宠物一样,变成我们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它们是活的,有生命和情感。它们的存在也是有情绪的,会影响或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曾构思一个故事漫画,就是人们穿的衣服最后具有了生命和灵性,它潜伏在衣橱里,成了一个恐怖的杀手。我们感叹于世界的物化,但有无感觉过物质的世界因为我们生活的侵扰而被“生化”或“异化”了呢?(魏克)
敬爱的kelon冰箱,可谓遍体鳞伤,冷藏室漏水,冷冻室除霜,冰箱变性成保温柜,每到夜深人静你都呱呱地叫唤,要拉稀。这一连串拟人化的冰箱表现,岂不是象征高度物质化的文明是人类难以充分消化的机械果实?(朱俐安)
歌以咏志的另一种注解!轻松、戏谑,却道出了生活中一个小女人的情怀!用诗歌作为武器,探讨人类高度文明的状态下,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果实味道,没有横眉冷对的威严,没有义正词严的凛然,却让你品味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厌恶!为这首拟人写法的诗作平淡却不平庸赞一个!(伊尔根觉罗•悟)
用诗歌挖苦一个大品牌的机器,赵丽华貌似是第一个——总之不要得罪诗人,你质量不好,诗人会把你写到诗里面,用简单而形象的语言,让你的缺陷广为人知。(羽凡)
我觉得一个人的诗会被恶搞,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元素——
一、它不可能是平庸的。太平庸的东西无法给人留下印象,就像大街上一张毫无特点的脸匆匆而过,不能指望这种脸突然把你的目光吸引过去。有着群殴传统的网络也不会去关注这样没有发挥空间的诗作。
二、它同时还是反规则的,不遵守纪律的。我一向讨厌那种不给人惊喜的诗作,因为它们来来回回总是离不开排比兴、象征、暗喻……以及别的什么套路。它们的意象再好,也是规定动作的竞赛,而我想看的是自选动作。
三、它必须形成鲜明的文体或者说个人风格,这样才便于恶搞时找到规律,甚至还能让软件工作者们做出相应的游戏程序。
四、无论怎么恶搞,只是跟着原作者在特定范围内转圈儿,玩些小儿科的模仿秀。尽管绝无可能超越原作,但是宠众取宠的效果一流。
五、语感上一定是有趣的。我看到赵大妞不动声色地做着馅饼时,很难控制住不让自己大笑。这个语感也激活了一批平庸的后来者。
六、必须激怒大部分人,甚至激怒所有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综上所述,你会发现这也恰恰正是好诗的标准。事实上满足以上一半的条件,已经基本算好诗了,梨花体条条都能对得上,你不恶搞一下赵丽华难道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阿龙)
西门河
西门河的夜晚是凉的
西门河的水是凉的
从西门河捞出来的尸体是凉的
尸体圆睁的双目是凉的
躺在冰棺里面的身体是凉的
用来做尸检的刀是凉的
肉体被反复切开的过程是凉的
切走的胃是凉的
切掉的50克肝和100克肺是凉的
被反复掏挖的14岁少女的阴道是凉的
(据说仍是处女)
她妈妈、爸爸、哥哥、叔叔的心也是凉的
很凉,非常凉,特别凉
凉的就要着火了
更多人的心跟着凉了
更多的火要烧起来
西门河就这样带着冰凉的火焰
一波一波
一齐涌向乌江
瓮安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样众所周知的话题最不好写。赵丽华下笔的角度非常醒目而独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直抵人心。赵丽华在博客说:“14岁少女李树芬是死在西门河里的,西门河是乌江的一个支流,西门河必将带着真相、冤屈、如此万众的瞩目与愤怒,以及对于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事件的记忆,而流向乌江。”(梁丽)
我为这首诗向赵丽华致敬!(川子)
西门河的水是冷酷的,因为它吞噬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西门河的水又是圣洁的,它没有洗掉罪恶,但承受了一个被侮辱的生命。西门河,从此在诗人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记住它:这条见证了中国式罪恶的河流。也让我们记住诗人赵丽华,能写下这样一首诗,她比中国任何一个诗人都强。(HONGYR)
西门河的水是凉的,这首诗也是凉的。意象是凉的,语言是凉的,气氛是凉的。连打量这个世界的眼光看上去也是凉的……整首诗意境萧索,呈现的是一个幽暗阴凉的夜晚场景,犹如一部恐怖片,只有火焰在无声而怪异地扭动变幻。整齐的句式形成的排比力量,以及各个场景照片一样一张一张地被狠狠地甩在你的面前,逼得你不能不看,霸气十足。或者说,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象都很有侵略性,它就是在一句一句的砸你,就是一句一句地甩在你的面前,逼你直视那阴冷的场景,仿佛是在审问你的灵魂,以至于一刹那间,使你恍惚觉得自己就是那制造罪恶的人。
这首诗的气氛营造得相当成功。另外,能把一首诗写得燃烧而又阴冷,怒吼着却又内敛,其技巧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魏克)
没有人会比赵丽华更会运用排比了。没有人会比她更会营造气氛。这首诗是比《磨刀霍霍》强。强在正面的描述,强在情绪的自然流露,强在态度的严肃。诗歌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悲哀,但是悲哀中你能够阅读到正气。正气有时候能够推动诗的生成。某些社会事件用诗歌是难以表达的,你直接喊出来就可以,而况乎诗的形态呢。在这一点上,我欣赏赵丽华,远远胜过中国很多有名有姓的诗人——我更露骨一点:中国诗人都是假诗人,他们面对社会的不公正,根本不敢发声。(解剖刀)
……惊悚感胜过河水的凉意。场景的纪实描写,无一不噬读诗人的心,文字又长出獠牙,直咬到读者心上……(子牙河西)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诗文,赵丽华最具力量的是对现实的揶揄,或是某种戏谑。恰恰她的这种表达,使现实更加直指人心之最痛处,可以将之称之为“重口味”。冰冷的文字,使人读上去感觉冻彻整个躯体,不禁寒颤。一首好事也就像一首好歌,应该让人在听了之后有些生理反应,至少也得是起一身鸡皮疙瘩。(刘文高)
新闻和诗歌的艺术品性有着天壤之别。赵丽华居然能运斤自如,这恰恰显示了她驾驭语言的禀赋。世态人情岂一个“凉”字了得,可她偏偏就拎到了这个命门!单这一首就足见诗人的担当!(梁燕玲)
这首诗展开了一连串镜头,画面随诗句延展、推移、递进得冷飕飕的,沉稳之下凝聚着力量。这力量可以渗入读者的感官,“50”、“100”、“14”,数字在语流里呈现如此具体真切的细节和质感。“西门河就这样带着冰凉的火焰/一波一波/一齐涌向乌江”——最后,所有被调动起来的画面以及情绪,随乌江恢弘而去。一首凝重的好诗。(陈鱼)
附:瓮安事件始末
2008年6月22日凌晨,14岁的中学女生李树芬死在乌江支流西门河中。公安说法:当晚李树芬与女友王娇、男友陈光权和刘言超游玩到西门河边大堰桥处闲谈,李树芬曾表现出轻生念头,但不久平复;男友陈光权离开后,刘言超在桥上做“俯卧撑”时,李树芬突然跳河自杀。“俯卧撑”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由于对死因及公安三次尸检结果不满,大量群众聚集,最多时近万人,引发大规模骚乱,瓮安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大楼多间房屋被毁,数十辆车辆被焚。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和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做出批示,中共贵州省委成立工作组,瓮安县成立应急指挥部,武警总部副参谋长薛国强从北京赶到瓮安指导工作。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连续三次向群众道歉,态度也曾几度发生变化。7月1日,这涉及172名中小学生的“骚乱”被定性为“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抓获59名犯罪嫌疑人,其中22名被刑事拘留。瓮安县人民法院于同年11月6日开庭审理相关事件,并于14日下午宣判涉案人张光静有期徒刑16年、莫光付15年、肖春平7年、李秀龙5年、李庆安5年、柴吉方2年(缓刑2年)。
杨佳
我的作品是处于趋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经过黑暗。
——(美国当代艺术家)JoelPeterWitkin
武侠剧里的复仇刀客
好莱坞里的孤胆英雄
现实世界的杀人凶手
介入当下与现实,是我学写诗歌以来一直践行的标准,也是我判断一个诗人真与伪、大与小的重要尺度。现实呼唤诗人的永远是勇气与智慧的二重奏。与《西门河》一样,赵丽华以悲悯之心对这些公共事件及人物的体察,凸现了一个诗人对常理、常识、常情与正义的独到思考。她的智慧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呈现这一事件,而是机智地邀请JoelPeterWitkin与她结成艺术联盟,共同实现了对杨佳事件的认知与命名,并借此向一个还需成长、完善的国家机器与民众关系的治理诉求寄出一份期待。(贾非)
赵丽华批判现实之精典梨花诗《西门河》《杨佳》……《西门河》通过近似冷酷的深入的描写达到了要表达的效果。《杨佳》是不成功的。个见。(水流衡山)
这样的诗歌面前,已经无所谓诗艺如何,写了,发声了,就没有枉担“诗人”之名……(贾生)
杨佳者,京师皇城根人也。少文静,好读书,其父赞曰:吾儿好读书,懂事明理。及少长,父母离异,佳闷闷不乐,性情日见孤僻,无业谋生,乃终日游走网络江湖。和谐年,佳游玩至海上松江府,力乏,租车代步。不意有捕快欲凑捕盗指标,竟诬以盗车,捕而罚之。佳以清白自许,至公堂不跪,昂昂然而辩之。然捕快衙役不听其辩,拘之辱之,并施杀威棒一百。佳忿极,乃择七月一日吾朝吉日,于衙门外燃火,乘乱突入禁中,拔刀砍杀,如入无人之境,当场斫翻十余人,计六死四伤。力竭受缚,犹目炯炯不惧,曰:怨气荡然,死无憾矣……太史公曰:性刚烈如杨佳者,不惧死而惧受辱,一朝受辱,必流血百步,伏尸数人。捕快衙役如遇此辈,宜诱导之而不可威逼之。又曰:所谓和谐,在政通人和,劝恶从善,化戟为犁。至若诬人为盗,逼民造反,欲谋和谐,无异缘木求鱼也。(《刀客杨佳传》,摘自网文)
一个官方的杀人凶手却成了民间百姓眼中的英雄,这是执政者的悲哀。杨佳是我们内心里想做但不敢做的幻想中的那一部分,是我们心中一次又一次举起又放下的刀子。杨佳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在我们无数次内心火焰迸裂的时刻,他是我们的火焰。记得杨佳母亲在2011年10月份左右发了一条纪念杨佳的微博,很多网友都去安慰她,称她为英雄的母亲。杨佳母亲也以杨佳的名义给艾未未捐款,仿佛杨佳还活着。杨佳就是我们那没有挥出去的刀。亮光闪闪地满足了我们无数次想象中的对于邪恶的模拟砍伐!(魏克)
好题材,没写出来。当然,这样的诗,在这样的时代,都不容易写。作者能够进入这样的题材,并且告知读者什么是今天的现实世界,差不多也就够了。(丑石)
其实我们在赵丽华的诗中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对现实的解读总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首先基于两点,第一她是介入现实的(有多少人沉浸于风花雪月之中?)第二读者对她的有相当高的要求(你是赵丽华啊!)。那么,遗憾也就产生了,你这样“诗配画”的描述,不免流于粗糙和简陋。(里回回)
附:杨佳事件
2007年10月5日晚上8点半-9点间,来上海旅游的北京青年杨佳骑着一辆租来的自行车,行驶至闸北区普善路口,巡逻民警薛耀将其拦下盘查。警方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杨佳拒绝出示身份证件和提供所骑自行车来源证明,造成市民围观、影响交通,因此被带至派出所作进一步调查。杨佳在警局接受6个小时的讯问后,警方判定杨佳的车系“租用”后对其放行。事后杨佳多次通过信访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上海市公安局和闸北公安分局督察部门投诉,并提出开除相关民警公职、赔偿其精神损失费的要求。而闸北分局督察支队两次赴京对杨佳进行法制宣传和疏导劝解工作,后经多次协商未果。2008年7月1日,杨佳进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用刀连续袭击9名警察和1名保安,导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伤,杨佳当场被捕。7月17日,上海市检察机关对杨佳提出起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9月1日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杨佳提出上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0月20日作出终审裁定,,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经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杨佳10月26日上午在上海被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