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族类故事一
她先是在海里
后来爬上岸
混淆在人群中
一个警察
正在把这群人分为
能够变成动物
和不能变成动物
的两种人
快轮到她了
她飞快地逃出来
她在奔跑的途中遇到一个能变成狗的人
他们一起逃
他们还一起跳入一片清澈的湖中
她奇怪自己居然是一条
在咸水和淡水中两栖的鱼
后来他们在森林中迷路
遇到能够变成植物的我
后来我们结成团队
一起嘲笑过一个变成低等爬行生物的人
一个肮脏的蝾螈
龌龊极了
后来还遇到一个能变成月亮的男孩
他变成的月亮顶多能升到树梢那么高
并且撑不了几分钟
就掉下来
人的一生有很多阶段,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既有际遇,也有障碍,冒险之后归于平淡,便是乌合之众。(木子美)
这首诗需要你静下来看很多遍,仔细体会其中的寓意与妙处……如此美妙的诗歌,任何粗糙的阅读都是对她的伤害。(晓彤)
读完不能不会心一笑,可以看作一个有趣的童话和儿童诗,这是一个成年人早已失落的世界。……有人相貌让你想到了某些动物,甚至有些人长的像你,仿佛那就是另一个你,一个失落的你。就算你死去多年,这个世界上也依然会存在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人,仿佛你还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人生的形态,也是和这个世界的事物暗合的。你不觉得有的人活得像一头牛,有的人像孤独的无人注视的野花,有的人像绚烂桃花的飘零,而有的人像一阵风吗?
因此,我们就像变色龙依附于这个世界,随着这个世界变幻,暗合着它。有时,我们因此失踪并溺亡于这个世界。或者,我们还能从这个世界的隐秘管道里逃匿。……谁知道呢。我们就像岸边的石头,身体映射着波光,被事物的波光闪烁得模糊不清,暗合并被裹挟在波浪里,而同时,波浪被吸纳进了我们的躯体里。(魏克)
整个一意识流,魔幻主义。不过,里面又有很明确的意象:警察,可变成动物和不可变成动物的两种人,不可变成动物的我,最后是不能变成动物、而变成月亮的男孩。两种人在变化之后组成团队,嘲笑着同类。所以这些都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作者完成了这么一个形象:一个男孩变成月亮(美好)之后,升到树梢的高度就掉下来。这是本诗中最大的一个亮点。说的是什么?或许是,国家机器对人个体的粗暴,使得人不得不异化,并在异化的过程中,忘却了国家机器的本性。而变成月亮的男孩则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孜孜不倦地追寻的一个喻体。尽管这是在否定式的语气(并且撑不了几分钟/就掉下来)之中。最后的冷抒情,是非常棒的收束。个人以为是好诗。但是如果删掉最后一节第一句中“后来”和“龃龉极了”会更好。(HONGYR)
……这样的诗歌使我们看到一个现代诗的集大成者——赵丽华。(味切)
每个诗人都描写过自己的梦境。那里有诗之门。(梅里)
赵丽华的诗歌还有相当的寓言成份,纯熟的拟人手法使她的诗歌达到了物我不分的境界。如《呆鸟之歌》《广寒宫》《约翰逊和玛丽亚》《我的族类故事一》都是寓言的延续,但有了新的发挥……《我的族类故事一》更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某些荒诞……警察显然象征一种法定的权威,他利用了他的特权,把人进行类别的划分, “她”显然害怕被指认是能够变成动物,即可能变坏的人,只好逃亡,结果遇到能变成狗的“他”,然后自己居然变成了鱼,而且是两栖的。我显然超出了警察先生划分的两大类,属于超另类。奇怪的是动物人和植物人团结起来了,他们还一起嘲笑过一个变成低等爬行生物的人。可悲啊!他们原本是同一族类。原本可以合起来对付警察和他手里的警棍的,却自己先干上了。后来却发生了更离奇的情况,他们“还遇到一个能变成月亮的男孩”,人居然还能变成月亮,这更进一步超出了警察的界定。月亮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还是没有从现实的魔爪中逃脱,所以它撑不了几分钟,就掉了下来。在这首“极不严肃”的诗中,赵丽华跟大家探讨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尽管我们都很不情愿被人用他们设定的某种标准划分、指认成某一类,比如小资、小知、黑五类、右派、反革命分子、盲流、民间写作等等,但我们却时常无意间套用这种标准来指认别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因而不得不认可这种荒诞逻辑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乐思蜀)
亲爱的傻瓜
天下武功第一的欧阳锋
竟然被郭靖用计活捉
他百思不得其解
对郭靖说了这样两句话:
“你知道我平生最恨什么吗?
我最恨落在傻瓜手里”
赵丽华同学在用诗歌撒娇,难道不是吗?亲爱的傻瓜,亲爱的傻瓜,这样的题目难道不是在撒娇吗?(青萍之末)
落在傻瓜手里幸福呢?还是落在聪明人手里幸福呢?这个不好说。(春雪)
这是一首我一读就记住了诗。这样的诗难道不是好诗吗?我的意思是说,我已经读了太多的诗,太多的分行文字,能够叫我一下子就记住的诗,实在不多。它的表意功能实在太强大了,多少我内心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感觉、感受,被聪明的诗人说出来了。诗歌并不复杂,诗人并不高深,但诗人的确需要深具发现能力!我读这首诗时发出了会心的一笑,忍不住喜欢了一个晚上——在心底默默重复这几句话。傻瓜只是傻瓜,或许因为情商或许因为智商,十窍通了九窍,但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他们仍然是我们“亲爱的”,这一声“亲爱的傻瓜”,隐含着诗人多少的无奈、多少的宽容。这首诗,虽然其重量远不如《磨刀霍霍》,但我愿意给它一个更高分,因为其中更明亮的情思,更放松更幽默更大气的智慧。(李以亮)
谁都以为自己最聪明,都视别人为傻瓜,这是世人缺点之一。而狂妄也会让人放松警惕,变成傻瓜。事实上。再聪明的人有时也会是一个傻瓜,傻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一生注定与一个自我的傻瓜为伍。(魏克)
遭遇爱情,智商为零。(找不着北)
创造力会被太多的引用所覆盖。(里回回)
越是聪明人越容易落入傻瓜手里,尤其是爱情!(大河)
欧阳锋失败,是黄蓉帮的忙。(云尚)
多少聪明人最后都死在傻瓜手里!(诺)
耐人寻味。(笑若丹枫)
每天看赵老师的每日一诗感到一种内心的美好,在生活里我们麻木了,从诗里我们美好细腻的内的心回来了。(如见)
欧阳峰,黄蓉和郭靖就像是中美菲……(张海旭)
亲爱的傻瓜!人说无知便是福,我信。(茗溪)
无论是赵丽华以前的《生活的大幕》《死在高速公路》《风沙吹过……》和《街道》等,还是近期的《风筝》、《天生牛比难自弃》和《月亮的虚无与绝望》等,无一不在体现她的这种本真的“肉眼”式的创作主张与精神旨归。所以在赵丽华的分行断句间,我看到了汉语超低空飞行的某些精彩动姿。她总是在尝试着摆脱传统写法的某些约束,走出那种常规联想与依赖修辞、语言迷宫、技术主义的种种陷阱,她渴望在某种“随机性的意义里”抵达别样的乾坤。我们都知道,一个诗写者只要他愿意,传统写法谁都可以训练到位,谁都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对此赵丽华也差不多滚瓜滥熟了,所以她要放弃),而口语写法里没有任何花招与取巧,完全的刺刀见红、直指人心,得有深厚内力,稍不注意就容易写成口水,所以露拙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么,从这个意义来看,恶搞策划者单挑赵丽华转型时期的几个不成熟的从未发表过的试验之作,说成是她的代表作来吸引大众眼球以达到恶搞她的目的,也另一个角度地反映出了写好口语诗的难度所在。这个难度如果可以被理解为口语的某种“先天不足”的话,我想我是能够理解于这样的理解的,正如我也还可以将之理解为“汉语诗写的可能性”一样。(钟硕)
风沙吹过……
风沙吹过草原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进城市
风沙终于吹进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它们飞奔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墙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得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这首诗有海子诗句“打马过草原”般的速度和畅快淋漓。一路奔腾的风沙和语言汹涌而来,难以抵挡,使得阅读诗歌的人也不由得随之御风前行、驰过草原和街道。俯瞰大地般广阔的视角令心胸为之开阔,令胸中也充满了风声和大地景象。在这场语言长镜头里,从广角收拢聚焦,最后定格于“我”的特写,一场大风也在此渐渐停息……而“我”正站在这宁静抵达的时刻,站在这恬静安宁的人生大境界里。(魏克)
这首诗以铺陈的形式,将草原、城市、自我置身于自然的吹拂之中,风沙在不同的吹拂对象中呈现的不同状态,对应着诗人对这些事物的体验和感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诗人心境的各种变化。充分挖掘口语的诗性潜能,不借助任何修辞而只依靠口语自身的言说能力来建构诗意空间,这是赵丽华诗歌创作的优点与长处。(张德明)
风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最后被个人体验的过程。风吹到哪儿,感受就到哪儿。“它们一路往上吹∕带着情绪往上吹∕在最高的楼层∕呜咽的最厉害”,读这几句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来了我爱过)
与很多杰出的口语诗歌一样,《风沙吹过……》在语言上具有干净、简洁的特征。没有多余的字句,通俗易懂而富有深意。有关赵丽华的评论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首诗的,安琪甚至认为此诗与舒婷的《神女峰》,翟永明的《女人》,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等一起并列为她最喜欢的五个女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在诗歌中要能够做到以浅见深、以简喻繁并不容易,这需要诗人杰出的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就会弄巧成拙。对此,布罗茨基在随笔《娜杰日达·曼德尔斯塔姆》中有过精辟论述:“现实,就其本身而言,毫无价值,是洞察力赋予了它意义。洞察力有等级之分(意义也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等级),那些通过最精密、最敏感的棱镜获得的洞察力级别最高。只有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文化与文明,才能赋予棱镜般的精密度和敏感度。”(刘春)
为赵丽华的细腻、敏锐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所惊诧和折服。很多句子质感、形象、准确而有力,像一把明亮而锐利的尖刀,一层层剥开了随着在事物身上的遮蔽物,去伪存真,化浊为清,让我们一下子就极为清晰地洞见了事物的本相。但赵丽华的高明还不仅仅于此,全诗的结句更见她的思想智慧和诗写的功力——作为社会的“人”在自然的“风”面前的自信与坚定所带来的大气和深邃更让读者喟叹再三。(东篱)
……只有风沙吹过“我”时,它才会渐渐弱下来,“我”是有感觉能力的人,“我”不同于草原和城市,“我”是主观的,风沙再怎样,也必须被我感知到才行。印证了柏克莱的哲学“存在就是被感知”。(芦哲峰)
有这一首诗,足矣!到什么时候,这都是一首天才之作。赵丽华之所以成为赵丽华是有出处的!……在被“恶搞”之前的两年里,赵丽华几乎不再写诗也不参加什么诗歌活动,她想“淡出江湖”。差不多就要得逞了,突然一夜之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突然被风沙吹过……有一天,当我们的诗坛进入沙尘过后的丽日和风,能够客观而公正地看待赵丽华这个曾经作为一个符号为诗歌牺牲过的诗人吗? (老巢)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诗歌,他们说,读读《离骚》吧,看看李白杜甫,听听《再别康桥》。现在我说,还有一个赵丽华和她的《风沙吹过……》。(刘文高)
因为部分探索或谓游戏性文字被网络恶搞,诗人赵丽华备受争议亦可谓饱受折磨,却也在这份争议与折磨中声名大噪……《风沙吹过》可以看作是赵丽华诗歌的一个代表作。诗歌从“风沙吹过草原”展开去,继而“吹进城市”,一系列的表象都有着生动的细节支撑,读来轻松顺畅,读者的思维随着诗人笔下的“风沙”迅即刮向遥远和未知,及至“吹过我居住的城市”,甚而“吹过我”——由远及近,此时的“我”竟然与整个外在世界对峙并对等,漫漶的诗歌思维蓦然向内心收拢——“吹过我时/就渐渐弱了下来”——一个“弱”字,将纷繁嚣扰的外在世界之“强霸”外壳揭去的同时,亦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顽强品格或勇敢追求诗意地凸现了出来,却又不动声色、不温不火,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鲁克)
读到这首诗,真正感受到风吹来的感觉,眼睛不由得一亮。诗的魅力在于意义的多维,此诗也可以有多解。诗内,绰约袅娜的作者不存在了,我们看到一个傲岸挺拔的个体。风沙是什么?风沙是一种流俗,是一种极为风行的恶势力。“风沙吹过草原”,尽管草原浩大广阔,但“它们一一伏下身子”,仅“用草根抓住沙地”;见不到一个挺起的脊梁,不过只剩下本能的反抗。“抓住沙子”,呵呵,鬼才知道,这能苟延残喘得了几个时日。沙子自来松散,它是抓不住的。城市应该成为抵御“风沙”的坚垒,但它还是“终于吹进”来了,“在城市的街道上/它们飞奔”,混凝土建筑、玻璃幕墙,这些现代城市最典型、最普遍的构成物,照样不能有半点阻挡,而且越在最高处,它们被揉搓得越惨烈,越传出最厉害的“呜咽”。但是,当吹过我时,“就渐渐弱了下来”。像烈马终于遇到了合格的驭手,像冰棱终于遇到了最为和煦的暖风,像久受饥寒欺凌而薄劣异常的孩子终于见到最为善良慈爱的母亲。一切统统臣服,更何况风沙!因而我们看到,仅有我挺立着,曾经肆虐的风沙“渐渐弱了下来”!(燕亢生)
这首诗写的是风沙,语言却干净利落,几乎纤尘不染,与风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记得赵丽华早期的一些诗,就是这样干净和透彻。她有能力剔除生活中的杂质,剔除风中的沙子,留下透明的空气。“风沙还将吹过我∕吹过我时∕就渐渐弱了下来”,内中的平静和自信,可以感知。(大解)
存在就是被感知。能够感知存在并不屈服某些存在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误宝)
比如《风沙吹过》,全诗恍如行云流水,内心的感觉一泻千里,毫无阻滞,我想,只有未曾负担文化包袱,未曾被所有形式桎梏,没有人生的情感块垒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如果认为这样的文体如流水帐,非要讲究个前“伏”后继,托物言情,曲折百回,兴而复比什么什么的,此诗被当废品处理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抛弃这个标准后,这样的诗就能称得上骊珠昆玉。(梨花溪畔行吟)
传统的铺陈与描写,最后一句还诗本意……丽华在嬉戏的诗歌之外,也有很多这样的好东西……(子牙河西)
口语表达的基本外型让赵丽华有别于其他诗人,独特的视角,异峰突起的结构与直达命题的洗练又让赵丽华在口语诗人的鹤立鸡群。而这首《风沙吹过》,则有充足的理由让所有真正的诗人甚至诗坛,把赵丽华定在一个仰视角度的标杆位置。 “在最高的楼层/呜咽得最厉害”的风沙,为什么在吹过她时“就渐渐弱了下来”呢?这个给想象力留有无限的空间才是赵丽华想表达的,但她却不说出。然而,一个有着自信、坚韧、博大心境的人物形象,已生动地站在了世界面前。(贾非)
面对好诗,任何注解都是可笑的。(HONGYR)
我讨厌你,我尴尬
开始是我讨厌你
我忍不住
我本来想要掩饰
可是越掩饰越露馅
后来被你看出来
你就开始讨厌我了
有时候突然就讨厌一个人了,自己怎么都无法说服自己克服这种讨厌。可能因为他(她)突然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某一件小事,我就讨厌他(她)了。我觉得我可能过于敏感,看的过于明白,而且我讨厌他(她)会被他(她)看出来……这很要命。(赵赵)
……喜欢此类带有个人体温和情绪化的东西。“我在我的诗里”“我口我心”。写这样的诗对一个知名诗人需要勇气,你不能怕批评,不能怕别人说你幼稚……博尔赫斯:“只有二流的诗人才每天都写好诗。”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一流的诗人才敢于创新和突破,敢于吃螃蟹,敢于面对批评。赵丽华总喜欢变个方式玩,还举例王家卫那句话:“一成不变会不会很闷?”(任小静)
这首诗缺乏诗的形式与美感,但直白的表述,却诠释清楚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对于真实的人来讲,掩盖内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很多人缺乏一拍两散的勇气,宁可尴尬,也要保持没有温度的人际关系。(韩浩月)
我会把这首诗当做一首哲理诗来品味,它无意中给人一种思辨的味道。这样的诗只会来自闪念之间,只有勤勉的诗人才会让它们诞生并留存下来。从这首小诗里可以看出,诗人是随时把心放在高处的。心在高处,方能看清一切,并随时捉住生命和时光中的很多小“趣”。生命一旦有趣,就没白活了。(斯蒙)
喜欢赵丽华一切与个人情绪有关的诗歌。或者这样的东西被某些观念保守者说成是“小诗”,正因为“大诗”太多了,我才格外喜欢“小诗”,起码这样的小诗是有呼吸和体温的。是鲜活的。这不重要吗?(小青)
《中国新诗90年90家》这样评价赵丽华:“她一向拒绝沉重,拒绝烂俗,主张轻松明快。她的诗不是雄浑的交响乐,而是舒缓的小夜曲。她看重衣食住行,关注家长里短,坚持诗歌写作的平民化和淡雅化,以轻抒情、小幽默、小感受、小智慧来遣词造句、述理言情,诗歌显出小桥流水般的纯净、轻盈和恬静。她的诗歌不依赖修辞,拒绝隐喻,也不倚重反讽和张力,只是凭借词语自身具备的意义容量和叙述功能来直接显现情绪和意味,用分行文字简捷而意味深长地丈量了现代汉语的诗性素质。”……由此结构起来的诗章如果成功,就能呈现出清新自然、亲切可感的艺术色调。但如果结构不好,就可能窘态毕露,诗质全无。(门外木)
广寒宫
我们遇上了悲伤的生活
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安慰
你擦着我的眼泪
你说: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
就是把这台拖拉机的柴油
换成汽油
这样它的震动就会小一些
它喷出的黑烟
也会少一些
那样我们就可以开上它
去广寒宫玩了
孤独是悲伤的前提,悲伤是孤独的形式。但生活的形式感,从未改变它的实质。(木子美)
为什么震动小一些,黑烟少一些,我们就可以开上它去广寒宫玩了?这首诗打动人的,就是这份看似不合理的想象和浪漫……(我来了我爱过)
赵丽华自己点评这首诗时说:“爱情本身就是虚无的,它能够对虚无而又悲苦的现实有多少安慰呢?你的承诺是黑色幽默,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仍有淡淡苦涩。”古今中外,写爱情,多是凄美的爱情,但像赵丽华这样能写出爱情的虚无和无奈,真是绝无仅有!这首诗,绝在生活本源的贴切,绝在爱情本质的刻画,绝在艺术风格千篇一律的樊篱中的突破与创新。(小龙)
绝妙啊!(张建涛)
剩下来的是现实,你总要面对的。(徐翠翠)
荒谬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之一。不然我们怎么做一个诗人?(里回回)
爱情从来不是月亮不是七仙女,爱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正确的态度是尽量去经营和改善。(北北)
……她的充满想象力的生活在《广寒宫》里表现地更加深刻:我们遇上了悲伤的生活/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安慰……/那样我们就可以开上它/去广寒宫玩了。这是多么遐意、多么浪漫的向往啊。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国家马上也可以“嫦娥奔月”了,她开着拖拉机去广寒宫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张家界墨客)
悲伤是一个有灵魂的内心惯常生活中必然要遭遇到的常态心理消耗,一个没有经历过无语悲伤的人是幸福而又悲哀的。(周宪)
……《广寒宫》是难得的精品之作。第一句“我们遇上了悲伤的生活/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安慰”是点睛之笔,其实把这首诗的意思几乎说出来了。你要用拖拉机带我去广寒宫,但首先得把柴油换成汽油,“这样它的震动就会小一些/它喷出的黑烟/也会少一些”。去广寒宫有这么容易吗?谁都知道,只是把拖拉机的燃料变一变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拖拉机又不会飞,结论是我们注定到不了广寒宫!说到底,你只是安慰安慰我罢了,我明知你只是安慰安慰我,但我也没有理由反对啊!说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一首歌词来:“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用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有时候似乎真的只有谎言才让我们感觉到些许温暖,比如“爱你一万年”、“爱你到下辈子”、“爱你永生永世”什么的。如果我们把广寒宫这个意象再加以分析会发现更多的寓意。众所周知,广寒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冷宫,它或许象征了人的一种理想境界,现实时常打破我们的理想,我们能做的只是寻求自我安慰,干干把柴油换汽油之类的事,但物质的改变真的能带我们达到理想之境吗?显然这只是幻想。(乐思蜀)
一个人
一个人与众不同
一个人离经叛道
一个人加快自己的脚步或者停下来
他脱离了大多数
他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
我想他的命运有这样两个:
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推上圣坛
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踩在脚下
这首赵丽华多年前旧作也是一言成谶。她或许就是那个因为与众不同、离经叛道、因为步伐太快或太慢而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踩在脚下的那个人。有人说诗人是预言家,不假。(低飞的云朵)
想起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使《墓志铭》不朽。《墓志铭》是北岛在诗坛永生。“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推上圣坛/或者被狂热而盲从的人们踩在脚下”也会让人们记住《一个人》。(梁彦玲)
当年朦胧诗潮初兴起时,“强大而又自信的因袭力量,对这一新诗潮进行了不容思考的拒绝和排斥。”(谢冕《历史将证明价值》)但历史最终还是证明了朦胧诗的价值。其实任何前进道路上的探索者、变革者,总要遭受这样那样的非议,这是必须课,也是宿命。对此,赵丽华也有清醒的认识。她的《一个人》这首诗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但也正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才不至于被芸芸众生所淹没。中外文学艺术史表明,凡是越有个性的作家、艺术家,其作品就越有可能留下来。(东篱)
创新必须离经叛道,必须有所坚持,必须有所不为。(睡苔)
好经典!(龙之随行)
每个人都有离经叛道的情结∕每个离经叛道者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要么他内心足够强大∕要么他内心足够分裂∕不走寻常路的人∕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结果……(陈松涛)
所有您低调的与众不同,离经叛道。(灰子日记)
赵老师的诗有横眼观世的通透。世间有两把刀:一把刀最锋利,它是时间;一把刀最粗钝,它是愚昧。超越众俗者,不会被时间的刀所伤,往往会被愚昧的刀所杀!(西溪)
这是一首哲理诗,和《重生》《流言》等都是我喜欢的篇目,看似随意,脱口而出,给人一种繁华落尽见真醇的感觉,彰显语言的原初之美。细细品咋却有深刻的哲理蕴于其中,它不同于板起面孔的说教,是在“好玩儿”的喜悦中欣然接受……无疑,赵丽华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诗人,勇敢的诗人,凭着对诗歌的信仰,义无反顾踏上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独自一人,忍受着误解,甚至谩骂,艰难跋涉。她用行动缩短着诗歌与大众的距离,唤醒着人们对诗歌的热情,无论如何,她的探索都值得肯定。(赵玉洁)
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多半是一种姿态,有的是故弄玄虚故作姿态,有的是抵抗这个世界的方法。但是,都是与这个世界纠缠的姿态。
一个人要是过于纠缠于这个世界,特别是有关公共事务的那部分,如政治、宗教等,那么,就会很容易遭受众人裹挟,而被裹挟中的人才有可能被推上圣坛或踩在脚下。
一个人,当他能够实现“一个”人的状态时,无论他以何种方式和别人拉开距离,他都有不纠缠于人事的途径。避世般的自私清修在我看来并不可取,而不合作态度也是保持自我的一个良好方法。一个人和众人拉开距离划出一个小圈子进行自我完善和自足,是可以的。
我们完全有可能抵达一个人的状态,而不会只有两个命运。(魏克)
近日重阅《逍遥游》,大智慧庄子云:“北冥有鲲,化而为鹏。水击三千,扶摇九万,徙于南冥。却被蜩、鸠耻笑。”读至此,吾不禁抚掌而笑,此句当为去年此时“赵丽华事件”之最佳注解。想赵丽华之优秀与网民之无知,便如鹰和鸟,恰似鹏与鸠。差距天共地,岂可同日语!……有道是,鹰击长空,鸟栖于树,人有人途,狗有狗道,各安其事可也。即使大道不行,亦可乘桴于海。吾与汝,散发弄扁舟,又何惧哉!(芦哲峰)
约翰逊和玛丽亚
一只老波尔羊感慨:
“在过去
我们总是担心
树后面的狼
你们这代人
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
有苜蓿吃
有棚子睡。”
一只小波尔羊抱怨:
“可是你们那时候
男女搭配是合理的
恋爱是自由的
你看现在
主家为了省钱
60个姐妹
才配给一个约翰逊
可是明摆着
他跟我们就是走形式
只有和玛丽亚在一起
他才是真心的”
养殖场里的羊和鸡在男女比例上都失调,几十个母才配一个公,严重的男尊女卑。但是有一只没有被现实的风雨磨平棱角的、较真的小波尔羊仍有理想主义情结,她不安于现状,不满于现实,仍在抱怨那只叫约翰逊的公羊。她认为约翰逊跟那只叫玛丽亚的母羊在一起是动了感情的,是真心的,而约翰逊跟别的母羊则是走形式。即便要去屠宰场了,也仍在意爱情是否真心的问题!所以我极其喜爱这只理想主义的小波尔羊,同时也极其喜爱这首诗歌。并把它作为我的代表作品之一。(赵丽华)
“波尔羊,是体型大、产肉多的世界著名山羊品种,其品种形成于19世纪初的南非,目前分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20多个国家。繁殖方式为胎生。波尔羊适应性极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均有分布,能耐炎热和潮湿,也能耐干旱和寒冷。在我国各地均能生长良好。波尔羊觅食能力也很强,采食的植物种类非常广泛,包括各种野草、农作物秸秆,人工种植的牧草及灌木枝叶等,食量颇大。可舍饲,可放牧,表现出较强的耐粗饲及抗病性能。个性可动可静……”这是我百度到的波尔羊基本情况。因为赵丽华塑造了两只叫约翰逊和玛利亚的羊,我突然对波尔羊感兴趣起来……(石青)
婚姻是实际的,爱情是虚无的,为了弥补实际而产生的空虚,人们幻想有一个可以超越实际的真心存在。(木子美)
这些波尔羊在男女情感上和我们人类有何区别……赵丽华笔下万物都是有灵的,无论植物、动物,甚至一个铲车,一架要报废的机器……(子川)
赵丽华同学在为羊争取“羊权”,妄想破除羊界一夫多妻制,可是羊倌们不同意。实行一夫一妻制,甚至禁绝屠宰,羊们高兴了,赵丽华高兴了,但羊倌们不干,因为那样他们就赚不到钱了。(低头弄莲子)
赵丽华的诗歌让我获得了当年面对“莽汉”时的那种阅读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丽华是在消费主义时代找到了一种恰当诗歌话语的诗人。比之精神监控时代的物质贫困,消费主义时代无疑是一个轻松而性感的时代;而相对于以精神重负的反弹为动力的惯性写作方式,这个轻松的时代则使诗人重新面临写作理念和能力的考验。而赵丽华所做的,就是在轻中点化轻。她以智力上的优越感和调侃乃至促狭的心态,在时代的通俗表情中点化出一只只“呆鸟”与之逗趣,进而以一只小母波尔羊对“一夫多妻制”不平的抱怨(见《约翰逊与玛丽亚》)——这种雅皮式的语涉暧昧的幽默,松懈着这个社会僵硬的肌肉神经。在这样的诗歌中,世界上所有复杂的事物都能变幻为满地滚动的脐橙,而这其中的某个脐橙,则又可逆为原初的复杂。……这是一种和时代的生态相对应的诗歌,赵丽华的写作不再去证明诗歌的重大性,但却显示了它的必要性。(燎原)
如果给踩赵丽华、乌青的那些家伙开一场约翰凯奇的音乐会,估计他们会大骂:靠,这他妈也是音乐?这傻逼也配称大师?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戈非)
死在高速公路
有一天我会死在高速公路上
像一只鸟
那些穿黄衣服的清道工
会把我拾起来
抚摩我的羽毛
让我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
但凡赵丽华不再依靠大量的旁征博引和戏谑的调侃,而是直面血肉和死亡,她立刻就变得绝望而尖锐。这才是我所喜爱的赵丽华。(梅里)
我爱这首诗。无缘无故的爱。就如同里尔克在世上无缘无故的走。(张斌)
赵丽华老师的诗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没有之一!(身居水帘洞)
这诗很残酷,对自己。(诗人艾蒙)
急速发展又失去秩序的世界,让时间弯曲了……鸟儿在重复的死亡中升华。赵老师的诗句惊心动魄且通透深醒。(西溪)
不喜欢梨花体,但喜欢这一首,有生不知日、死不得所的悲哀。(男孩张尧尧)
好诗!(牧羽)
写的很好,不知我们的归处在何方。(坏孩子老六)
我知道生命的可贵和它的权利,人和鸟有什么区别呢?即可像人的肉体一样重,也可以像鸟的身体一样轻。我们都会“像一只鸟”一样死去,如果诗到这里结束,那恐怕会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你轻视鸟的生命。诗人的可贵就在这里,它不是轻视,他们“会把我拾起来∕抚摩我的羽毛”,生命在温情的动作中再次复苏。清道工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形象,将生命寄托在他们的手里可谓合情合理。但是死亡的力量就凸现在此,接下来,笔锋一转:“让我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死亡!可以说赵丽华已经将死亡重新命名了一次。短短六行,将人性关爱,世相冷暖,生死落差完整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巨大的语言张力和诗写磁场所倚赖的无非是诗人对语言的有效控制和感情的适当冷却,我想,这不是普通诗人所能做到的。读赵丽华的一些有关死亡的诗歌,我经常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普拉斯,一个是狄金森。前者暴力、狂乱,后者沉静、平和,可以说面对死亡,她们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极端。而在赵丽华这里既有相同也有糅合,但和她们一样,成功塑造了死亡。当然,还有其他死亡的诗歌同样出色,比如《我梦见我躺在棺材里》,让我向往,也让我揪心。(丑石)
好个再死一次!所谓祸不单行、所谓棒杀、所谓墙倒众人推,都是如此。(晏弘)
在赵丽华的诗歌里,我读到了这种本真,我摸到了诗人平缓的脉搏,生生不息,气定神闲。比如:《死在高速路上》,寥寥几句,率真烂漫的情趣呼之欲出,文字深处呈现出的对生命的感悟、对死亡的轻视、对死忙本身所折射出的美以及诗人的智慧和从容,则用寓言和童话般的场景体现出来了。读到过许多写“死亡”的诗歌(中国的诗人尤其爱写“爱情”和“死亡”),但把死亡描绘得如此轻描淡写,有如生之壮美和自然而然,赵丽华的这首的确非常成功。(又见雨飞)
和赵丽华的其他好诗一样,《死在高速公路》一诗也是灵光闪现,深者可以读深,浅者也可以似懂非懂。其实,面对一首诗,不懂不是麻烦,不愿意体会(以前叫吟哦)才是问题,而且不会有解。因此,我请求,读者请将此诗多对几遍,我相信,你的心会慢慢柔软起来了……(李以亮)
我注意到当下一些思想比较深锐者的诗歌,均有一种深透的冷静。比如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起句即突兀而骇人,如此大胆地不顾中国古人所谓“诗谶”之忌而径言:“有一天我会死在高速公路上”,可谓先声夺人。一种对待死亡的大无畏态度扑面而来,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现代人生的脆弱与恐怖气息。……她对未来的不幸是确信的,她甚至“视死如归”地不惧怕什么“诗谶”。一定是某一次于高速公路上目睹一只鸟死亡的事件,给赵丽华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记忆,让她对生命的脆弱有了太过强烈的感受……对未来的恐惧感让她越是不愿意直面死亡,越是固执地想要表现死亡……“再死一次”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死亡往往会被活着的人所利用,这无异于让一个已经死去了的生命再死一次!可是,这一切竟然都是这个人自己无法主宰的!这是死的悲哀,自然也是生命真正的悲哀!(雪潇)
赵丽华诗歌的诗性是不事张扬的,比如《死在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疾速发展的社会,“鸟”是我,是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就义品……诗歌的表层越镇静,它的内核越丰满。(admin)
诗并不要求清晰的表述答案,诗人的根本任务是把话说清楚而不是证明某个答案合法与否。从逻辑和思想这个角度来看,诗像一个旁观者,它微妙、琢磨不定、富于变化。也正因为如此,诗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它很小,它的价值体系和情感、趣味有关。而这些东西,永远是相对的,就仿佛高速公路上死去的那只鸟,她多么希望能在清道工的手上再死一次。你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嘛?你错了。你以为这一切都是假的嘛?你还是错了。(小引)
当不可避免的命运轰然袭来,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寂静永恒的居所,回到宿命般空无的状态。而怜悯或悲悯所构成的祭奠和召唤却破坏了那种寂静或规则,翻动了我们安详的栖居姿态,使得我们在生的幻觉里停留片刻随即飘散,残酷地再死去了一次。
……这何尝不是受了一次生的刑罚?(魏克)
这首诗事关绝望。真正的绝望不是死亡,而是误读。误读有时无异于亵渎。(梁彦玲)
实质上赵丽华在转型之后,以曾遭恶搞的那种语言方式写过不少佳作,比如《死在高速公路》《温庭筠》《到处走走你会更孤单》……这类诗,我相信无论某个具体的读者是否喜欢,都能感觉出作者写作时的认真,和对审美个性的追求,那些恶搞的文字和媒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作品也一并呈现出来呢。多元的年代,我们任何人都是可以被别人批评和谈论的,但这批评必须有起码的善意和公允。(徐江)
……一种悲悯的戏谑,庄重肃穆的姿态和恍惚的呓语在丽华女士的文字中双翅并扇着……她看到了路上被碾过的自己,死一次,再死一次,有时在自己手里,有时在别人手里……这就是诗。(子牙河西)
还是轻与重的关系,我还是坚持:轻中有重方为好诗。(伊沙)
铲车
它抓土
伸着胳膊
张着大爪子
动作迟缓、夸张
它一抓就是一大铲
它抓住后就一古脑倒进
拖斗车里
它接触最多的
除了地上的土
就是拖斗车了
还有冷漠的世界在它的外面
滚烫的柴油在它的里面
这是首浑然一体的口语诗,平铺直叙到最后是惊人白话。诗的最后场景和力量展开,“铲车”突然被塑造成一个简单、执着、有力的灵魂体了。(陈鱼)
首先,我要满怀敬意地感谢女诗人赵丽华,是她凭一己之力,让原本已经尘封与没落的中国诗歌一夜之间又成了人们热衷的话题……看她的《铲车》,你会发现赵大诗人极有可能是师从晚年的郭沫若!但有一点她没有学到,她认为“那些人性的、客观的、本真的、有奇妙的好味道的、有汉语言的原初之美的诗就是好诗”,言下之意,她的诗歌就是好诗!郭老却很谦虚,他老人家曾诗云:“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毛主席。”(佚名)
无论汽油还是柴油,在油箱里不应是滚烫的吧。(冯建国)
赵老师,大型动力车都是用柴油的,包括客运车都是。(王玉传)
拟人化的描写,使工业化的冰冷的机器被赋予温暖与生命,因为接近大地和泥土,让健壮的体魄有了内心和外在,在冷漠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热情!!(找不着北)
赵老师说的是挖掘机。(郭陆杰)
多层次画面感、话里有话是赵诗的特点之一,信息量大,大到展开便是长篇,原喜欢宋词,忽的就从了此类,而且回不去了。(icholas)
好诗耐人寻味!(Yfj-驰骋)
十一期间上网,见到有个叫做赵丽华的诗人和她的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读她的《铲车》觉得不错,至少不比胡适之先生的白话诗差吧……这样的诗才叫做白话诗,通俗易懂、有内容、有内涵,又没有文人那种穷酸劲,没有故弄玄虚……而要想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诗人,语言文字必须是通俗易懂,又有深刻含义的。我觉得,赵丽华的诗代表着平民诗歌时代的到来。(Ershui129)
这首诗歌,已经足以显示赵丽华在诗歌上的过人才华,这种冷静,节制,内敛,不动声色,不是一般的诗人可以做到的,这样的诗歌境界,作为一个后来的写作者,我只有深深的敬仰!那些仿写者的无知,让我感到可笑。一个诗人,他只会对理解他的人发言。对牛弹琴,是对艺术的浪费。……大家应该能看出来,除了几个别有用心的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马甲,多数有良知有识见的诗人,是站在赵丽华立场上的。如果这样优秀的诗人我们不维护,我们就是白写了这么多年诗。做人写诗要堂堂正正。拿出你们真正的作品来说话吧。(白舟)
静观的口语诗试图呈现真实或生活本来面目,试举赵丽华女士《铲车》为例:这首诗前边绝大部分,是平铺直叙的,冷静客观的,但在即将结束时,诗人却突然发现并把它置放在广漠的世界中,以此来形成外冷内热的巨大反差和对照,从而震撼了人们的灵魂。这就是一种机缘,此种机缘的觅得和爆炸,一下子激活了此诗的深长的意味:静观中的穿透,呈现中的超拔!很显然,在这里,诗的生活的形式提升了诗的生活的内容,并使之升华到一种真正美和真实的境地。(苗雨时)
《铲车》读完令人顿然。铲车,这个看似没有感情、没有语言的机器,何尝不是忙碌的当代人的真实写照啊。我们被生活异化,就像机器,笨拙,僵硬的机器,每天重复的忙碌着。但是诗歌在后两句笔锋一转,外面冰冷的世界和铲车内里滚烫的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看似简单却给人一种深思,对当下人的生活,对当下人的内心,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深思。谁说口语诗直白的后面没有真味,谁又能否认这样的口语诗没有了诗歌的意蕴呢?(王君星)
铲车的一生如同一场煎熬和挣扎,滚烫的汽油是它的内心。或者,铲车作为一个头颅的象征,汽油是它备受煎熬的灵魂象征。铲车的生活空间极其狭窄,它困于自己的人生,犹如囚徒。但是,它悲惨的命运却是使用和操纵它的人强加给它的。如果说它是奴隶,那么,构成它囚徒命运的人或这个世界,就是暴君。
而我们,都生活在这种暴力之下。(魏克)
流言
流言像扬花一样飞着
我伸出手掌
抓住了其中一片
感到它没有丝毫分量
但是在街上
它眯乱了那么多人的眼
扬花很美,流言很伤人,两者结合,说不出是绝美还是残酷。流言轻如扬花,但是隐藏着巨大的杀伤力。身处风头浪尖的赵比常人更能体会这种痛楚和无奈。而常人只能看出来,从字里行间。(vvspy)
真正是好!(陈岚)
轻似鸿毛的语调,不可估量的哲理,这就是梨花体。(邢艺)
好诗!(龙潇9865)
姐,这个我喜欢,真心的!(菲尼克斯)
每天关注梨花教主的诗,目前为止,我真的最喜欢这首。(爱橘子皮)
好诗!(麦行龙)
这首诗更像一个比喻,流言止于智者。(小康)
赵老师的这首诗我尤其喜欢!(糖醋排骨)
……现在想想一小撮乌鸦恶搞赵丽华及其诗歌的事件,真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所有的流言都经不起阳光长时间的照耀,而赵丽华只不过是被流言撞了一下腰……赵丽华像一个预言家预言了多年后关于她的流言象杨花一样飞。九九年我读过了赵丽华的诗评《不是没有好吃的诗歌苹果》,她在文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如:“诗有境界高下之分,有优劣之分,无男女之分……”她坚信:“不是没有好吃的诗歌苹果。而且还有好吃的诗歌草莓,诗歌玉米,诗歌栗子。”她期盼着“出现最好吃的诗歌猕猴桃,它富含维C及维E,一枚猕猴桃超过八十枚苹果。”让我们期待着赵丽华写出更多的“诗歌猕猴桃”。(叶嘉)
赵丽华在实验性写作的路上走了很远,而远离传统的诗写规范必然要冒风险和付出代价。她与一般网络大众对诗的相对固定看法不一样,很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在街上/它眯乱了那么多人眼”(《流言》)。有人说,尘埃落定,便为事实。尘埃远未落定,而赵丽华始终是持守的,她在冒着风险的同时,尝试着另一种可能性。能否说,当下整个诗歌写作的“场”因此而增加了些张力,场域也扩大了。如果要说实验诗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试想一下,倘若整个诗歌界都没有冒险的探索,诗歌精神还是健旺和具有原创力的吗?这不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这有关诗歌创作的生态。(华海)
通过赵丽华的《流言》,我看到她诗歌的张力和诗性……(霜天清角)
流言的要害不在于它的分量,而在于它的侵蚀,而在于它充满着这个有漏洞的世界。杨花飘飘,轻灵凄美,它穿过多孔的世界,纷纷扬扬,让人迷惑。它就是一个事件里的沙。而人世中构成一个人记忆的事件,也因有流言的纷扰如同大雪弥漫般变得模糊不清。而一个人在人世间的形象,也如同大雪中前行般凄迷美好。因为,有时真实和真相就是火焰,会将一个人焚毁。还是让我们在那大雪纷飞的世界里渐行渐远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魏克)
去年10月的一天,我偶尔无聊进了赵丽华老师的新浪博客,我看到了她的《流言》,从此,在我的收藏夹里收藏了这个地址。从那天开始,我阅读了她所有的博文。不论是诗歌、随笔、访谈、评论还是寥寥数笔的小日志。而且我经常从她的链接中进入她朋友们的博客。我想知道她喜欢的、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正像散文家张立勤在《喜欢赵丽华诗的才子与佳人》中所写的,喜欢赵丽华诗的有一大群才子与佳人。他们都是一些先锋诗人、画家、音乐人和导演。他们的博客我也经常点进去看。而骂赵丽华的网民,只要是注册过的,我也都点回去看,看看这些骂人的是什么人。他们基本是文字功底差的人,有些人云亦云,对赵丽华的真正作品读得不多,而且这些人的观念往往陈旧,他们对诗歌的阅读是极其有限的教科书上的那些,但他们自己不觉得自己无知。这样的人说话不怎么过脑子,媒体一引导,一煽动,群情激愤的首先是他们。猛拍板砖的也是他们……(一脚天堂)
堪称经典的小哲理诗。(黄风)
还是别去对号入座,那样就把诗看扁了。从大夫屈原到伶人阮玲玉,曾参杀人的典故也不是自今日始。(梁彦玲)
原来情感的苦每个人都会吃,原来这世间本来一切都算公平。千转百回的只是那一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还没有修到正果的哭泣着的心。面对流言,就去读读诗人的《流言》吧。(周宪)
秀萌宝照片,酷赢“拉比盒子”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发现兴趣所在,玩转新浪Qing!